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价格稳定为最主要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奇 北京报道
2017-03-20 15:21

​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除通胀目标外,还需要兼顾就业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并且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作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中国央行应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3月20日,央行官网发布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名为《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的工作论文。

论文称,价格稳定始终是中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中国的社会经济金融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央银行的多目标制。各个目标的重要性并不相同, 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侧重。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国际收支外部目标显然应当服从内部目标(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有很大的重叠,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顺利实现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市场稳定等政策目标也是物价稳定的重要前提,而物价稳定也就意味产出缺口为零的经济均衡,也是实现其他政策目标的自然结果。因此,价格稳定始终是中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此外,物价稳定更容易量化评估便于操作,以物价稳定为主要优先目标,可以取得类似于货币数量目标制的效果,避免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体现货币政策规则的思想。

在明确将通胀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目标之一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具体形式。

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冲击下, 中国货币数量调控有效性日益下降。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 向利率为主的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趋上升。

不过,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当数量没有处于合理区间时,价格传导就会出现问题;同样,不考虑价格因素,就会影响数量手段的效率。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实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之初,在充分发挥数量调控作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价格调控的作用,对数量调控存在的“一刀切”、“急刹车”等副作用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通过打造 Shibor 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等基础性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推动货币政策向价格调控方式转型。

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除通胀目标外,还需要兼顾就业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并且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作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中国央行应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例如,由于准备金调整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考虑到流动性条件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央行更多地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创新性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适度“精准滴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