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核查武汉轨交PPP项目追踪: 投资比例和收益或重新分配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潇怡 北京报道
2017-03-22 07:00

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项目招标已经结束,合同已经签订,投融资模式和远期收益分配也已经确定,接下...

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项目招标已经结束,合同已经签订,投融资模式和远期收益分配也已经确定,接下来的整改大概率将会调整投资比例。

11.jpg

近日,财政部发函要求核查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PPP项目,认为该项目存在“PPP项目不规范操作问题”、“风险分配不当”等问题, 引发业内的关注和争论。

从披露的合同和资料来看,该项目实际上为此前存量BT项目,项目建设已完成70%。武汉地铁采取保留施工方、重新选择投资人的方式,将存量BT项目转化为PPP项目。

金融机构单独作为社会资本方中标,在典型PPP项目中较为罕见。一位接近该项目的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次对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PPP项目发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融资比例问题,政府资金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应由政府资金占主导?

根据公示合同文本,该项目总投资135.84亿元,其中项目资本金47.84亿元,由社会资本(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和汉口银行联合体)和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武汉地铁股权投资基金(契约型)”(下称“基金”,占66%股权,社会资本方出资约28亿元),以及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投入。

在基金结构中,武汉地铁集团是劣后级出资人,出资3.15744亿元,占基金份额的10%;招行、光大和汉口银行三家银行联合体是优先级出资人,作为社会资本出资28.41696亿元,占基金份额的90%。

前述人士指出,该项目属于市政公共工程,依据近年来行业内的普遍经验和共识,为了控制风险,应该由政府或代表政府的主管企业牵头,并在投资比例中应该由政府资金占主导。而在此项目中,社会资产占据绝对主导,国有资产被列为劣后级,这意味着国有资产可能面临较大安全风险。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按照已往经验,地铁通过运营最多只能收回30%左右成本,所以剩下70%必须由政府补上,或者由土地等其他资源补上。但国有资产产权不能转移,将来如何保证待遇公平的问题尤为重要,否则投资、施工各个环节都将面临不可控风险。金融机构目前缺乏足够的集成能力来主导PPP,如果将来金融机构蜂拥而上主导PPP,一旦出现项目风险,将会造成巨大影响。

面临处罚可能性较低

前述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项目招标已经结束,合同已经签订,投融资模式和远期收益分配也已经确定,接下来的整改大概率将会调整投资比例。这意味着项目的进行和实体部分不受影响,只是增加国有投资的比例或收益,调整风险分配问题。

“但最终具体方案尚未公布。”该人士补充道。

华南某工程公司人士对此表示,在规范的PPP项目中,联合体需要整合资源,承担融资、设计、施工及一段时间的运营等多种功能,在达到运营年限后整体移交政府。武汉8号线的PPP项目由金融机构资金方占主导,难以保障后续的收益分配和产权移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从现有信息和资料看,该项目并无违法、违规事实。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已经与财政部进行了沟通,目的在进一步了解情况,规范引导。如果该项目不存在政府回购、明股实债等行为,则不存在被处罚的依据。

金融机构独立作为PPP项目社会资本方,这并非首单引起争议的案例,金融机构在PPP项目中充当社会资本方的趋势和需求有所增强。

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刘世坚对此表示,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从行业角度看,尤其在交通行业,不少项目此前是按照BT项目操作,从项目转型的需求看,建设方和运营方已经具备,比较需要的是资金方或有限合伙人(LP)。另一方面,从地方政府的需求看,PPP在国内一些公共服务类的行业,更多还是体现为地方融资的工具。地方政府有选择PPP代替地方债的积极性,而施工方和运营方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矛盾的焦点依然在资金层面。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