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IPO路上“不能陪你到最后” 企业频繁与主办券商“分手”

21世纪经济报道 谷枫 北京报道
2017-03-23 07:00

一位董秘告诉记者:“要接手我们公司的券商,这几次都是投行业务负责人带队来谈的,向我们确保会有投行团队全权负责IPO一事。这也是我们最终换这家券商的原因之一。”

3月22日,新三板挂牌公司网银互联(835239)公告宣布同原来的主办券商国信证券解除持续督导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网银互联在1月10日收到了《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已被中国证监会受理。

网银互联此时更换主办券商可谓异常敏感,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公司此举是为了IPO进行的更为顺利。

事实上,2016年以来随着挂牌公司数量的井喷,企业更换主办券商的情形也越来越多,但去年下半年开始,拟IPO企业因为IPO有关事宜更换主办券商的情况也逐渐多了起来。

“看似是持续督导的更换,背后实际上是IPO项目团队的换人。”一位中信证券区域投行部的人士3月22日指出。

为IPO换券商

根据东方财富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接受上市辅导的新三板公司共94家,其中同主办券商解除协议的有55家。而类似于网银互联这样在证监会接受材料后接触督导协议的公司也有数家。

仅仅从数量上来看,对新三板拟IPO群体来说IPO同换券商这件事划了等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拟IPO群体更换券商如此频繁?

首先问题出在了两个市场对接不通畅。新三板市场“转板”概念提了数年,但时至今日仍未能成型。

但新三板市场企业IPO之梦却从未停止。除了早期10家通过正常IPO渠道登陆A股市场的公司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三板企业开始通过正常的渠道,也是目前唯一的渠道准备上市。

随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多,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企业治理规范,新三板市场都在向一个独立的市场发展。简而言之,新三板市场的规范同IPO规范间存在不兼容的情况。

因此,一些新三板业务团队,尤其是只对新三板业务熟悉的团队,面对IPO时如企业一样陌生。

“IPO对企业来说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务和时间成本,因此在最重要的保荐机构环节,很多企业选择不冒险,进而将拟IPO项目交与成熟的团队。”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人士3月22日告诉记者。

除了市场间不兼容的问题外,新三板市场券商普遍执业水平不佳也成为企业在IPO环境更换主办券商的原因之一。

北京一家拟IPO企业的董秘便对记者抱怨道:“我们近期一直在准备IPO的事情,但合作的新三板团队业务水平不行,已经在多个环节出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申报IPO的进度。我们本来是打算以630基准日申报的,但现在很有可能要延期。”

该董秘随后告诉记者已经在着手更换主办券商,接手的将是另一家券商的IPO业务团队。

“在IPO提速的大背景下,券商新三板团队的业务水平和IPO之前正在形成矛盾点。可以说一部分券商新三板团队无法陪企业到更高的资本市场。”前述中信证券人士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近几年新三板市场企业数量大跃进的同时,券商在新三板业务的人员配备上也有所补充。但由于很多新三板项目实际上是由地方营业部承揽甚至是承做,如果企业有拟IPO计划,这样的团队实际上也无法承接相关的业务。

“新三板从业人员的素质差异比较大,一些团队甚至连新三板挂牌业务都做不好,很多团队赚挂牌业务快钱的弊端在IPO选择面前就暴露了。”中泰证券资本市场部的一位人士指出。

内部向IPO项目倾斜

一些券商也正在利用这样的机会大力招揽拟IPO客户。

事实上,无论是保留自己新三板业务条线的IPO客户还是承接其他券商拟IPO客户,券商都展现出极大的诚意。

前述董秘告诉记者:“要接手我们公司的券商,这几次都是投行业务负责人带队来谈的,向我们确保会有投行团队全权负责IPO一事。这也是我们最终换这家券商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在内部资源调配方面,新三板转A股的企业也一般会由投行团队接手。

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券商在部门设置的区别就体现出了不同。

“简单来讲,券商有专门设置新三板二级部门的,也有投行部统一管理新三板业务的,但在新三板拟IPO业务的调配下,投行部统一管理要容易一些。专门设置新三板部门的,团队通常可能对IPO经验要弱一些,或者在人员流失下,很多员工只能做持续督导和信息披露的工作。”

就目前券商盈利的模式来看,IPO的诱惑远远大于新三板。这也是在IPO常态化大背景下,券商资源倾斜的根本原因。

前述中泰证券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常一旦新三板挂牌业务收费在150万-200万元不等,随后如果没有定增或者做市的诉求,企业每年会再付给券商10万-20万元不等的持续督导费。但IPO业务即使以募资1亿元为例,平均承销(含保荐)费率是6.5%,大部分项目都在平均费率正负1.5%之内,单笔收入就远超新三板挂牌。另外,公司上市后的资本运作将更具空间。”

“不止是企业,券商也会选择用脚投票。”该人士讲道。(编辑:李新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