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调研银行非持牌业务部门,摸底其中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晓宴 上海报道
2017-03-27 17:1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名消息人士处获悉,近期上海银监局正对异地非持牌银行机构做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城商行设立异地非持牌机构的原因及管理现状、风险分析和监管压力分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名消息人士处获悉,近期上海银监局正对辖区内异地非持牌银行业务部门做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城商行设立异地非持牌业务部门的原因及管理现状、风险分析和监管压力分析。

 “根据银监会的要求,从去年开始就在调研,已经不是第一次,主要还是先摸底情况。”有接近监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相关政策并没有变化。

所谓“非持牌”,对应的“持牌”是指银行设立分支行和专营机构,需当地银监局核准。银行在异地设立部门、部门分部或业务中心的,不受当地银监局管辖,业务数据报送给总行(法人)所在银监局。

从监管的角度,由于物理隔离,法人所在地银监局在监管资源和手段上都存在局限;经营所在地监管部门又不掌握真实数据和情况,有可能因此形成一定的监管真空地带。

全国来看,由于北京和上海分别聚集了监管和金融同业机构的优势,已成为中小银行设立非持牌业务点的重点区域。

“在整个资管同业机构也好,上市公司的资产端需求也好,上海无疑都具有巨大优势,聚集效应也越来越明显。”有城商行上海同业业务人士表示。综合多名上海银行业人士反馈,截至目前,上海地区包括持牌和非持牌的银行已接近200家,非持牌机构在陆家嘴已形成一定聚集效应。

 “目前在上海设立的非持牌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属于总行部门的分部;另一种是独立部门,相当于是把整个部门搬到上海,由分管行长直管。”某农商行人士表示。

就异地非持牌机构的经营风险,多名受访银行上海业务中心人士表示,并不能一概而论。不同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和业务风格差异较大。而这也正是监管调研的背景所在。

据多名上海银行业人士反馈,目前在沪非持牌机构团队规模,大的可至上百人(多个部门);少的仅有两人。“有的银行是把金融市场、同业、投行和电子银行部都搬过来了,投资的盘子做得也比较大;有的就是纯粹先过来设个点,混个脸熟,并没有真的开展业务。”前述城商行上海业务中心人士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持续关注,交流可加记者微信:freda_y)

(编辑:闫沁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