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监管是私募行业的长青基石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维
2017-04-07 07:00

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的“资产管理业务综合管理平台(下称资管综合平台)”作为新的私募基金备案系统,正在让...

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的“资产管理业务综合管理平台(下称资管综合平台)”作为新的私募基金备案系统,正在让私募行业的监管进一步趋严。

可想而知,在“7+2”规则体系不断明晰并被贯彻落地的当下,私募行业的红利也将以超出预期的速度蓬勃释放。

纵向观察行业历程能够发现,监管不足给私募行业带来的制度费用是极其高昂的。

“私募”这个词在国内,最早流行于国内的资本市场。起初民间对于它的定义并不规范,甚至不少投资者将一些有点规模的民间资金都泛称为私募,并和游资、大户混为一谈。

如此环境下,让私募也给市场留下一个好印象绝非易事;而事实上,私募行业为自我的阳光化付出了努力和曲折。

在监管真空下,证券类私募机构曾主动寻求信托牌照庇护,开辟了阳光私募模式;而股权类私募的管辖权则一度在不同部委间游离,其间部分地区发生的股权私募融资乱象也一度成为局部金融风险的表象。

2013年6月,人大通过并实施新《基金法》,正式将私募基金纳入证监会的监管范围后,私募行业终于有了转正的机会。从2014年至今,中基协先后建立私募备案系统,制定“7+2”私募自律监管规则,完善私募机构的备案登记要求。

而不久前刚刚全面升级成为“资管综合平台”的私募新系统,也正是中基协勾勒私募行业监管秩序,强化过程监管的又一次有力推动。

私募基金不断“正规化”的成果得来不易,而诸多金融乱象也佐证着,提高私募基金行业的转入门槛的必要性。

君不见,诸多不法机构打着“私募基金”的旗号,却从事着非法集资的生意;更有私募机构的登记成为了一些线下财富公司非法公开募集资金的一个背书;这无疑让明明已经被《基金法》“转正”的私募行业承受着二次伤害。

与此同时,一些暗含收益承诺的融资类项目,成为了宏观背景下打破刚性兑付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障碍。

强调过程控制,加强对私募机构的投资运作管理,也是当务之急。一些私募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资金巨轮,一二级市场的联动运作与套利行为,正在给资本市场的旧秩序带来新挑战。

甚至,某类底层资产不够透明、滚动发行的产品,一度也化身成为某些资本大鳄“呼风唤雨”的低成本募资工具。

须知,私募机构本身也存在着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只有在规则的不断明晰下才能被更好的满足。毕竟稳定的法治环境供给,才是平抑行业发展中制度性成本的主力。

这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它的含义应当是清晰而简单的——受人之托,代人管理,并采用非公开方式募集;但这同样又是一个处在复杂经济金融环境下的行业,目所能及的市场各方,都对这项资质给予了太多超出其承载能力的期望。

这个资产配置需求日益高涨的时代需要私募,私募同样需要一个能够“扶优限劣”的监管生态。

此刻,不断被强化的私募监管,显然成为引导行业“回归主动投资主业”、走向新常态的关键推力。建立相应的准入标准,执行严格的过程管控,营造稳定的行业环境,这都有赖于守夜人的严格监管,这也恰恰是保障私募行业长青的重要基石。

(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