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引领全球石油市场进入新常态

清友会 管清友 ,李君臣
2017-04-10 18:24

*本文根据某沙龙发言整理,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仅做学术交流使用近年来,全球石油市场发生深刻的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际油价从2014年年中开始暴跌并持续在低位震荡。由于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技术取得突破,全球石油市场进入供应宽松的格局,引发油价快速下跌。技术进步推动石油市场发生改变,削弱了OPEC的影响,巩固了美国对石油市场的...

*本文根据某沙龙发言整理,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仅做学术交流使用

近年来,全球石油市场发生深刻的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际油价从2014年年中开始暴跌并持续在低位震荡。由于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技术取得突破,全球石油市场进入供应宽松的格局,引发油价快速下跌。技术进步推动石油市场发生改变,削弱了OPEC的影响,巩固了美国对石油市场的领导地位,也将深刻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未来,供应宽松的基本局面仍将持续,国际油价不具备持续上涨的条件,不高不低可能成为新常态。

1国际油价进入低位震荡的新通道

2014年中以来,国际油价结束高位震荡的行情,开始连续下跌。到2016年初,国际油价跌破30美元/桶,创2007年以来的新低。在经历了快速下跌之后,国际油价在低位持续震荡,目前约为50美元/桶。

综合分析两年多以来国际油价运行轨迹,大体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急速下跌阶段,主要是2014年中至2015年初,半年内国际油价跌幅超过50%。由于供需宽松引起的下跌预期与金融市场的放大效应相互作用,推动国际油价形成单边急跌的走势。2014年上半年,WTI均价为101.05美元/桶,Brent均价为108.93美元/桶,但到2014年下半年,两地均价分别下降至85.54美元/桶和89.16美元/桶,降幅均超过15美元/桶。

二是宽幅震荡阶段,主要是2015年初至2016年初,两地油价在20美元/桶到70美元/桶之间震荡,振幅接近50美元/桶。6月前,我国实施降准降息提升了石油消费增长预期,中东地缘政治危机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期货市场投资者逢低进场,多重利好因素叠加,推动国际油价在震荡中反弹。然而,由于全球石油市场仍处于宽松状态,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刺激效应逐步衰减,导致这种反弹既缺乏力度,又很难持久。因此,6月份之后,国际油价恢复下跌走势,虽然期间有小幅反弹,但总体上始终保持下跌趋势。2016年初,国际油价跌至最低位。2015年,WTI原油均为48.66美元/桶,Brent原油均价为52.32美元/桶。

三是窄幅震荡阶段,主要是2016年初至今,两地油价主要在40至60美元/桶之间震荡,振幅缩小至20美元/桶。以沙特为首的OPEC终于转变态度,放弃“低价换市场”的策略,从2016年初开始考虑实施“冻产”,但内部意见不统一导致该策略未能有效执行。另外,美国页岩油产量下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国际油价在低位企稳。2016年底,OPEC终于做出减产决定并坚决执行,推动油价上升至50美元/桶以上。2016年全年,WTI原油均价为43.29美元/桶,Brent原油均价为43.67美元/桶,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如图2所示,从WTI原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差来看,在2014年中国际油价暴跌前,WTI原油期货价格一直低于现货价格。这反映出当时期货市场看跌未来原油价格,表明金融市场对市场格局的判断和反应要领先于现货交易。到2015年初,油价单边暴跌结束后,可以发现WTI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十分接近,并在很多时候高于现货价格,体现出期货市场在油价暴跌后对油价走势的看涨,也可能是现货市场为了促进成交,为买家提供折扣的缘故。

2供给侧是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

1全球石油市场由供需偏紧转变为供需宽松,导致国际油价在2014年中开始暴跌

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宽松是本轮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2014年之前,全球石油市场基本处于供应偏紧的状态,但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刺激了大量石油资源转化为产量进入石油市场,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更加丰富了全球石油供应来源,产量充裕却因全球经济复苏疲软而无法被完全消化,导致原油供应逐步过剩。由图3可见,从2014年第3季度开始,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发生逆转,供需差额由负转正并持续扩大,表明供需偏紧已经转化为供应过剩。为了适应新的市场格局,国际油价需要寻找新的均衡点,因此,从2014年中开始,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下跌通道。2015年第4季度,供需差额超过200万桶/天,国际油价随后跌至最低点。2016年以来,供需宽松的情况由于供应侧改观(如美国产量在年初下滑)而有所好转,但供需宽松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导致国际油价缺乏持续上涨动力,只能保持低位震荡。

2低油价刺激全球石油需求快速回暖,需求侧不是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的主因

1.低油价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明显快于过往

近年来,由于经济低迷,全球石油消费增速缓慢。2011年到2014年年均增速仅为1%。然而,2015年和2016年,IEA、EIA和OPEC三家机构数据均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有所加快,从均值来看,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为9443.8万桶/天,同比增长1.91%,增速为2011年以来的新高;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为9586.0万桶/天,同比增长1.51%。

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有密切关系。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与全球GDP增速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约为70%,如图4所示。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石油需求增长与全球GDP增长基本同步运行。但在2015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尽管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但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却加快,需求市场呈现出回暖的趋势,IEA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同比增长了200万桶/天,2016年则同比增长了150万桶/天。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低油价刺激了以原油为原材料的行业对原油的需求,原油对其他能源产生替代;一方面主要是低油价为原油消费国储备原油提供了良好机会,比如中国。

2.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

低油价对不同经济体石油需求的刺激程度各不相同,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增速明显慢于新兴经济体,如图5所示。2013年到2016年,OECD国家石油需求年均增速仅为0.4%,而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年均增速达到3.0%;4年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了504万桶/天,非OECD国家则增长了450万桶/天,比例近90%,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尽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新兴经济体较快的经济增速仍然带来了较快的石油消费增速。由于双方增速差异,2014年,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首次超过OECD国家,并在之后不断拉大差距。预计2017年第1季度,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将首次突破5000万桶/天。作为发达经济体,OECD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在高油价时代一直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石油需求稳中有降,但受到低油价刺激这些国家石油需求在2015年重新恢复上涨,增速达到1.63%,为近年来最高值。目前,OECD国家石油需求约为4600万桶/天。

从国家角度来看,美国仍是全球石油需求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需求总量的25%,但比例一直在微幅下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需求一直保持较快增速,2016年石油需求量在全球中的比例已经超过12%,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原油需求增速也在放缓。印度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带动石油需求快速增长,2016年石油需求同比增速达到7.3%,然而印度石油需求总量较小,仅为我国的35%左右,因此增长规模不大。

3.我国仍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原油储备是主要动力

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达到1154万桶/天,同比增加74万桶/天,需求增速连续4年下降后重新上涨;2016年,我国石油需求达到1190万桶/天,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同比仍增加了36万桶/天。2013年至2016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长了150万桶/天,约占当期全球总量的30%。这表明,我国仍是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是我国GDP仍保持较快增速,尽管增速已经降到6.5%左右,但仍属于中高速增长,从而带动石油需求增长。经测算,我国GDP与石油需求的相关系数高达98%;二是我国政府利用本轮低油价的历史机遇加快原油储备。图6显示,低油价以来,我国月度原油进口规模呈上升趋势,2016年平均每月进口原油达到3175万吨。这是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月度原油进口量均值首次超过3000万吨。

4.石油需求回暖表明需求侧不是油价持续低位的主要原因

1980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速为0.92%,2000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速为1.19%,而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为1.91%,2016年虽有降低,但也达到1.51%。对比这些数据可见,2015年和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已属于较快增速。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环境下,石油需求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表明全球石油需求市场由于低油价刺激已经逐步复苏,这有利于全球石油市场加快消化过剩产量,再次实现均衡。可以认为,暴跌之后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需求侧并不是主要原因。

3低油价下全球石油供应仍然保持增长,供应“泛滥”导致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

1.油价下跌以来全球石油供应仍然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尽管2014年中以来油价暴跌,但全球石油产量仍然保持较快速度增长。通过IEA、EIA、OPEC的产量统计均值来看,2014年,全球石油产量保持2.09%的增速,远高于同期需求增速;2015年,全球石油产量增速更快,达到3.19%,为2005年以来的最高值,而同期需求增速仅为1.91%;2016年,全球石油产量增速大幅放缓,仅为0.36%。

毋庸置疑,石油产量快速增长,使全球石油供需更加宽松,是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以IEA的数据来看,2014年全球石油供需差额约为70万桶/天,而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加了200万桶/天,换言之,如果石油供应保持2014年的水平,需求回暖足以消化过剩产量,全球石油市场已经实现再平衡。然而,石油产量在2015年并没有因为低油价而减少,增速反而更快,导致全球石油供应更加过剩,供需差额扩大至160万桶/天。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同比增加了150万桶/天,由于非OPEC国家产量大幅下降,全球石油供需差额缩减至40万桶/天,供应宽松的局面得到极大缓解。

2.美国取代沙特成为全球石油机动生产国

从OPEC国家和非OPEC国家分别来看,三家机构的数据均显示出2015年OPEC石油产量增速明显快于非OPEC国家,而2016年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已经下降的情况下,OPEC石油产量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均值显示,2015年,OPEC石油产量增速为3.27%,而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增速为2.90%;2016年,OPEC石油产量增速为2.79%,而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已经开始下降,降幅为1.05%。尽管两年来全球石油产量总体保持增长,但OPEC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增产的主要力量。

季度产量能够更加明显地看出油价下跌以来OPEC和非OPEC国家产量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非OPEC国家产量总体来说处于下降趋势中,主要体现在2016年年初国际油价大幅跌至本轮油价下跌最低点的时候,这表明低油价产生影响迫使部分国家开始削减高成本产量;OPEC国家石油产量却一直保持增长,即使油价跌至低点时也仅仅是放缓增速。IEA统计2016年第四季度OPEC石油产量已经达到4680万桶/天,创下历史记录。在2016年底前,依靠原油成本优势,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坚决不减产,坚持以低价换取市场份额,是其产量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由于产量上涨,OPEC剩余产能已经下降到125.9万桶/天,为近10年来的最低值。

在非OPEC国家中,美国产量增长最为引人关注。由于技术创新,美国原油产量上涨一直持续到2015年7月,达到960万桶/天,接近其历史最高产量;但随后,油价持续走低最终使部分美国石油公司难堪重负而破产,导致美国原油产量在2016年中下降到约850万桶/天,降幅约为100万桶/天;随后,美国一些石油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成功降低成本,使美国原油产量快速复苏,目前约为910万桶/天。对比后发现,美国原油产量变化是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2016年全球石油供需宽松程度的决定因素。在沙特坚决不减产放弃其“机动生产国”的角色时,美国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新的“机动生产国”。

3.事实证明低油价在短期内不会影响产量增长速度

2014年中油价暴跌后,全球石油产量并未因此放缓,2015年增速甚至达到阶段性新高,无论是OPEC还是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直到2015年中美国石油产量下降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探寻为什么低油价短期内无法影响石油产量增速,可以从石油项目和石油企业的角度找到部分原因。

单个油气项目投产前,需要在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本。这部分资本投入将以DDA(折旧、折耗与摊销)的方式在油气项目投产后全生命周期内,按一定规则分摊至各年。然而,如果从现金流的角度看,这些初始资本投入在投资回收期结束时就已经回收完毕。对那些已经过了投资回收期的油气田项目而言,会计上的处理方式会虚增油气田投产后各年的桶油成本,实际上只要油价能够弥补油气田每年的运营成本,这些油气项目就具有盈利能力。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即使油价大幅下跌,短期内其所有的油气项目只要能够弥补油气田的运营成本,就能确保企业仍具有盈利空间。选择7家典型石油公司作为案例。2015年前三季度,这7家石油公司的桶油五项成本均值为26.74美元,剔除DDA后,成本均值下降至14.21美元。这意味着,这些石油公司维持生产运营的“极限成本”要低得多,石油企业要比想象中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利润,提高产量是石油公司更优策略,因此石油公司具有增产动力。但随着时间推移,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油田稳产增产,都需要新的投入,因此长时间低油价势必会影响到产量增长,一些高成本的产量必然会逐步退出,这在全球石油产量趋势中也得到证明。

4.供给侧尤其是OPEC产量是油价持续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

供给侧是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但进一步分析可知,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已经受到低油价的影响而放缓增长并在2016年出现下降,但OPEC国家石油产量则保持较快幅度增长。因此,供给侧的主要原因在OPEC国家,OPEC国家产量快速增长是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最主要原因。

3技术创新改变了全球石油市场基本格局

1美国引领石油行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推动美国重新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尽管OPEC保持产量以较快速度增长是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保持低位运行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推动全球石油市场由供需偏紧到供应宽松的“上帝之手”却是美国快速增长的非常规油气产量。21世纪初,随着水平井技术和定向压裂技术的突破,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首先爆发在页岩气领域,随后逐步扩展至其他非常规油气领域,如致密油[ EIA报告中,页岩油等于致密油。]。技术先驱乔治·米歇尔和他的米歇尔能源开发公司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页岩气的开采技术创新并最终获得成功,该技术已被评为2009年世界石油科技十大进展之一。

技术突破推动美国致密油产量迅速增长。特别是2010年后,致密油在美国原油产量中的比重从10%左右快速提升至50%左右,成为美国原油产量的“半壁江山”。2014年,美国石油产量超过沙特,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在美国致密油产量的快速增长遭遇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石油需求增速趋缓的市场环境时,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在2014年逐步逆转成宽松状态,如图3所示,从而形成了国际油价下跌的基本面基础。

随着常规原油产量逐步下滑,致密油成为美国产量的唯一增长动力,并主导美国原油产量走势。2016年美国原油产量下滑显然就是因为低油价导致致密油产量下滑造成的,常规原油产量并无很大变动,如图9所示。EIA预测,正是由于致密油产量的强劲表现,美国原油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并在2020年左右超过1000万桶/天,之后持续保持该产量水平至2040年左右。

2.技术创新令美国非常规油气“华丽转身”

作业成本高是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特点。根据摩根斯坦利的统计,在2015年初,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高达65美元/桶,而中东陆地油田的生产成本仅为27美元/桶。巨大的成本劣势令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在低油价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面对OPEC利用成本优势,采取以“低价换市场”的策略时,一些小的油气厂商因此而破产。在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原油产量从2015年中960万桶/天下降至2016年中的850万桶/天,降幅超过10%,同时美国作业的钻机数量也大幅下降,从超过1900台下降至不足500台。这表明,一些高成本的非常规原油因低油价的“挤出效应”被驱赶出全球原油供应市场。

技术创新改变了这个状况。2016年中开始,随着重复压裂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美国非常规油气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得以大幅下降。能源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巴肯、鹰滩等主要致密油盆地的井口盈亏平衡价格已经降到40美元/桶以下,这意味着美国非常规油气厂商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因此,尽管低油价仍在持续,但美国原油产量和作业的钻机数量已经开始逐步回升,如图11所示。

本轮油价暴跌之初,就有观点认为美国非常规油气将因低油价很快退出供应市场,但事实却是仅仅两年时间,这些资源就依靠技术创新完成“华丽转身”,成功降低成本。技术创新提升了美国非常规油气的竞争优势,使非常规油气依然是美国石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美国石油工业在低油价的残酷环境中生存发展,同时深刻改变了全球石油市场供需格局,使全球石油市场进入新阶段。

2美国非常规油气领域技术创新令OPEC陷入“两难”

OPEC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比重超过40%,是全球石油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立之初,OPEC就把维护全球石油市场稳定作为宗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释放产能或者减产确保国际油价平稳运行。然而,本轮油价下跌以来,尽管内部分歧严重,OPEC却放弃了减产保价的策略,而是采取了“低价换市场”的策略,主要是因为OPEC观察到美国致密油的崛起,希望通过成本优势释放产量,将油价维持在较低水平,把这些高成本的产量驱赶出石油供应市场,从而避免自身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受到威胁。

从执行效果来看,短期内OPEC的确获得明显成效,美国原油产量因此而大幅下跌。不仅如此,中国、英国等国家的石油产量也纷纷受到影响。然而,美国非常规油气技术创新却使局面改变。当美国原油产量快速复苏时,我们可以看到OPEC的低价策略不仅没有为其换来市场份额的大幅增加,反而伤害了自身经济。因此,在2016年底,OPEC正式宣布减产,并坚决执行,以此换来油价的回升,缓和经济增长压力。

然而,OPEC却因此陷入“两难”境地。其减产带来国际油价的回升,势必会刺激美国非常规石油产量加快复苏速度,这意味着OPEC实际上是将自己减少的产量让渡给了美国,也意味着OPEC减产并不能带来石油供应实质性的降低,供应充裕的局面不能发生根本性改观,因此以减产提升油价的结果会不及预期。从2017年国际油价运行结果来看,OPEC减产后国际油价回升至50美元/桶以上,但缺乏继续上行动力,原因即在于此。总的来看,无论是减产还是不减产,OPEC均有利益损失,核心原因就在于美国非常规油气技术取得突破使其能够从容适应低油价市场,使OPEC不再能轻易地利用成本优势影响石油市场。可以认为,技术创新令OPEC完败于美国。

3全球石油市场格局因技术进步而改变

技术创新改变的全球石油市场,使人们认识到非常规油气资源不仅仅是常规化石能源的补充,还能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全球石油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1.全球石油市场由卖方向买方转变

美国重新成为石油重要生产基地,与中东、俄罗斯形成鼎足之势。卖方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OPEC对市场的影响力遭到削弱。由于供应充裕,全球石油市场正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买方议价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在OPEC执行“以低价换市场”策略时,买方能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折扣。除了获得价格优惠外,买方可获得的石油进口来源也更加丰富,卖方将向买方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因此,本轮油价暴跌对石油消费国而言是加大石油进口的良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买方具备一定的议价实力,但依然没有定价能力,全球原油定价体系没有因为买卖格局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2.石油的商品属性正在回归

除了拥有商品属性,石油还拥有政治属性、金融属性,突出表现在地缘政治和金融市场对油价的影响上。但在供应充裕,可获得性大大提升的市场背景下,石油的多重属性正逐步减少,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退却,商品属性回归。政治属性方面,当前石油供需宽松的格局降低了市场对供应中断的担忧,导致油价对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大幅降低。2014年以来,全球发生了诸多地缘政治事件,如乌克兰危机、IS崛起引发伊拉克战火、沙特出兵也门、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土耳其军事政变、英国退出欧盟等,均未对油价波动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当美国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的新增长极和新的油气出口来源后,油价对中东和俄罗斯的敏感性也在下降。金融属性方面,2008年国际油价暴涨暴跌充分体现出石油强烈的金融属性,但这也基于全球石油供需偏紧甚至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如今,石油供应充裕,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基本稳定,金融市场上缺乏做多做空机遇,导致石油金融属性降低。商品属性的回归使石油价格更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有利于全球石油市场的健康发展。

3.全球石油市场稳定机制发生改变

一直以来,沙特被称为“机动生产国”,是因为以沙特为首的OPEC通过主动增减产维护全球石油市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本轮低油价以来,一直以此为宗旨的OPEC特别是沙特并未通过减产抑制油价下跌,导致石油供应愈加泛滥和油价的持续下跌。尽管其中有对抗美国非常规石油的特殊缘故,但沙特的这种做法意味着其主动放弃了“机动生产国”的地位。美国非常规油气规模化生产是引发全球供应充裕的重要原因,但低油价以来,美国原油产量已经从2015年中的约960万桶/天的峰值水平下降至2016年中约850万桶/天,降幅超过10%,美国产量大幅下降在全球石油供需再平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扮演了“机动生产国”的角色。然而,与沙特不同的是,美国原油产量减少完全是市场行为,而非政府主动行为,因此发挥效用也相对缓慢。全球石油市场保持平衡的基础由沙特的主动作为转换成美国市场的缓慢出清,这不仅拉长了石油市场恢复平衡的进程,也可能使油价震荡波动成为常态。

4.美国全球石油市场领导地位更加稳固

技术突破推动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削弱了OPEC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巩固了美国的领导地位。以非常规油气产业为核心,相关装备制造、基础设施的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对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最好的诠释。丰富的油气产量带来低廉的能源价格,美国经济发展的能源成本大幅降低,使美国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独占鳌头。另外,国内油气产量充裕减少了对进口油气的依赖,美国在“能源独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并使油气出口变得可能。2015年底,美国取消原油出口禁令;2016年中,美国向中东出口LNG。以卖方身份出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成为美国参与地区能源事务的新方式。卖方身份加上手中掌握的原油定价权和美元,美国在全球油气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另外,由于对中东、北非、拉美等原油产区的依赖降低,美国将减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军事投入,而将这部分资源投向其更加关注的东南亚、欧洲等地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大国间关系将会迎来新的调整。

4全球石油市场进入新常态

本轮油价下跌之初,就有学者对本轮油价下跌是围绕均衡的波动还是均衡自身的波动进行过研究。油价的实际运行情况证明了本轮油价下跌属于均衡自身的波动。尽管OPEC实施减产,但美国非常规油气技术突破使全球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充裕状态,当前的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已经缺乏支撑高油价的客观条件。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尽管不尽如人意但仍处于逐步复苏中,石油供需缺口在迅速缩小也是不争事实,因此国际油价同样不具备长期探底深跌的客观条件,即使出现深度探底也是短期事件,一些称“油价将长期跌破20美元/桶”的观点是经不起事实考验的。当美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机动生产国”后,市场在调节全球石油市场均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机制促使供需双方利益和原油价格的不断修正,推动新的价格均衡逐步实现,这一均衡价格不能长期损害生产者或者消费者一方的利益,因而不应太低也不会太高。因此,我们认为国际油价将进入不高不低的新常态。从美国钻机数量和原油产量在50美元/桶左右开始从连续下跌到恢复上涨,再从以沙特为首的OPEC在油价在40至50美元/桶时提出减产综合来看,50美元/桶应是多方较为接受的价格水平。短期内,预计国际油价将围绕这一水平进行波动。

对于2017年来说,OPEC落实减产推动油价有所回升,但OPEC与美国的产量博弈没有停止,俄罗斯承诺减产的执行力度不强,导致全球石油供需宽松的基本格局仍会延续。另外,美国年内三次加息支撑美元走强,欧洲脱欧、大选可能出现意外事件等等,均不利于油价持续走高。据此,总体预计2017年国际原油价格比2016年有所上涨,但反弹力度不大,均价在50到55美元/桶之间。然而,如果东北亚局势持续恶化,出现黑天鹅事件,可能会推动油价短期内快速上涨。

(原标题:技术创新引领全球石油市场进入新常态 ——近期全球石油市场回顾及展望)

免责声明:21财经APP金V头条提供的专栏作者署名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21财经立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相关内容所涉及的投资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