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业务增速腰斩下避开拥挤跑道“补课”内功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晓宴 北京报道
2017-04-12 07:00

#对话资管30人#就市场关心的委外,潘东总结经验道,“跑道拥挤的时候要主动避让”。去年市场的委外管理人业绩分化较大,今年的调整应该包括“优胜劣汰”、策略丰富性、公募转专户等。管理人和持仓调整都会在业绩的“硬实力”基础上,考虑组合的策略分散度。

银行理财在2017年初遇到的挑战只是开始。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表示,今年银行理财的主题词可以用“合规、转型和创新”来概括。银行理财要面临的是监管大年,在金融体系去空转背景下,可能面临业务增速腰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交织演进、行业利润空间压缩等不利情景。

但有“危”,便有“机”。

对资管行业而言,成本上升,业务增速下降背景下,恰是时候“补课”。比如银行理财销售端,为客户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提高客户黏度;在投资端推进智能投顾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强化基础资产创设能力;完善银行资管IT系统等。

就光大银行资管部2017年组合投资管理,流动性管理被提到了重要位置,现金和货币市场工具配比保持较高。几大主要投资标的中,固定收益依然是主力配置;权益类投资将以净值化FOF、定增、量化对冲为主要方向,适度增配;传统非标则要进一步向结构化融资转型。

合规、转型、创新

《21世纪》:2017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会是什么?如何看待2016年理财规模增速和2017年的趋势?

潘东:用三个词概括:合规、转型、创新。首先今年合规要摆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其次,从转型的角度,产品端从预期收益率向净值型转型,打破刚兑;第三,从创新的角度,要找到新的发力点,比如资管投行与结构化投融资的深化、资产证券化业务线的延展、主动布局被动投资策略、针对数字客户创新互联网产品、搭建客户直通及体验更好的销售服务平台等。

银行理财2015年规模增速是56%,2016年是23%。我个人不认为银行理财会就此进入收缩期,但2016年数据已经证明增速拐点的存在,2017年大概率会延续这个趋势。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到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都可以看到监管去杠杆的决心。这也就意味着,杠杆加出来的泡沫、空转做出来的规模,可能都要还回去。

《21世纪》:讲到今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转型和创新,具体有哪些方向?

潘东:银行理财前十年高速发展,很多基础设施精细化的工作都没来得及做。比如在IT系统、数据挖掘、客户服务、产品销售这些领域,都落下了很多功课。今年行业增速下降,恰恰给了我们时间,潜下心来做一些基础工作。

光大理财在2012年推出AAP(ASSET ALLOCAT PLATFORM)给全国分支行的理财经理使用,今后希望推广到客户,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投顾模型,自己来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从投资端的角度,系统化和人工智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去年光大资管部已经上线了银行业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资管系统,EAMS(EVERBRIGHT ASSET MANAGEMENT SYSTEM),资管部内部的前中后台全部打通,内置所有审批流程,同时和托管行也打通,可以实现电子对账,对资金流和底层资产都可以进行穿透管理,未来包括绩效评价模块都规划在系统框架内。另外,下一步银行理财的投资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助我们来做配置模型。

风险方面,我们也正在打造银行资管首个的信评系统,既发挥银行基因中固定收益投资、信用风险识别与管理的优势,又融合外部评级机构的先进模型与方法论,建立理财投资信评体系。

《21世纪》:今年光大银行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是什么?

潘东:首先把流动性风险摆在首位。高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和货币市场工具,配置比例要提高。债券仍是主力配置,比例略有增长。

非标受制于监管额度和企业弱需求,配比基本维持不变。但是传统非标资产要向资管投行、向结构化融资转型,投向包括政府基础设施、PPP、政府采购、上市公司并购定增、国企改革相关的产业投资基金等。

资本市场方面,虽然今年大部分机构看多权益类市场,但还是要谨慎。我们将以净值化FOF、定增、量化对冲作为主要的配置和发力方向。如果净值化产品的投资客户能够接受,可以增加一些权益配置。另类投资方面适当关注PE股权类投资。

同业理财占比将下降

《21世纪》:具体就债市而言,怎么把握2017年的投资机会?

潘东:目前我们判断债市基本稳住,收益率很难再大幅度往上,整体投资收益预计会好于2016年。影响因素主要看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从基本面来看,实体经济还在底部徘徊,没有看到可持续的向上动力;货币政策方面,基本面不支持加息。所以从理财角度,现在是比较好的债券配置时机。

尤其是银行理财主要是持有到期,配置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估值波动风险较小,只要不触到信用风险,加上如果碰到好的时机还可以获得一定资本利得,可以为整个组合收益打下不错的基础。

今年我们的债券配置策略是配置和交易并重,长期和短期并重,公募与私募并重。今年会重点关注ABS业务线,包括证券交易所及银行间ABS的优先级、参与发起创设私募ABS等;也会关注性价比较高的非公开品种,比如PPN,另外今年也会跟进研究可交换债。对于可交债、私募证券化投资,可用资管投行的思路,提前参与到基础资产的创设,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买方。

《21世纪》:去年委外积累了哪些经验?今年有何调整?

潘东:整体上来说,虽然去年委外业绩没有预期好,但还是经受住了市场大波动的考验。我们的经验,一是“跑道拥挤的时候一定要主动避让”,去年市场上很多非银机构都在加杠杆、加久期,或者调低信用,甚至有个别久期加到10年,杠杆放到5倍,这里面必然隐藏了较大风险;二是我们观察管理人之间业绩有很大的分化,一定要优选管理人。

从我们的委外来看,去年整体委外专户的收益不错,基本达到预期。下一步就专户委外策略,会根据管理人业绩做微调优化,增加一些新的管理人。就公募而言,业绩好的会调整成专户产品,因为公募产品的固定管理费较高,同时又没有业绩报酬的激励,加之投资范围较为受限,不适合做特定客户的委外,相比专户的性价比更高。剩下做得不好的会严格赎回退出。

在整个调整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在业绩考核基础上体现策略的差异化,会充分考虑大组合内策略的分散度。去年11月我们就向管理人进行过债市风险提示,事后回顾,当时能执行风险对冲策略的管理人业绩相对较好。

《21世纪》:你怎么看银行理财的负债结构?

潘东:从数据看,银行对非银机构债权的规模从2014年底的11.1万亿,增长到2016年6月末的24.3万亿,一年半时间增加13.2万亿,增幅超过一倍。同业规模的扩张是在利率下行的货币宽松环境下,通过加杠杆赚取利差,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利率开始上行,部分同业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甚至倒挂,就是同业机构去杠杆的过程。由此,同业理财占比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从国际比较看,如美国的机构理财,是真正长期资金,以养老金和保险资金为代表;而国内的机构理财以同业资金为主,短期投资。所以,国内机构理财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变化,以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养老金、公司客户为代表的机构资金比例将逐步上升,银行同业资金比例会下降。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