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监管“表内化”,银行资管何去何从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晓宴
2017-04-14 07:00

“理财规模怎么做出来的,今年就要怎么还回去。”3月初和某银行资管部老总交流时,对方说了这么一句,还点名“不管...

“理财规模怎么做出来的,今年就要怎么还回去。”3月初和某银行资管部老总交流时,对方说了这么一句,还点名“不管监管怎么具体定义空转,理财买理财肯定是一项。”

未出其所料,银监会近期密集下文,其中《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46号文)就对“空转”做出了明确定义,可谓一针见血。

理财部分的“空转套利”,包括但不限于理财买理财;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理财为监管套利提供支持;理财买本行同业存单。“监管套利”部分还点名了通过理财向房地产和“两高一剩”行业提供融资等行为。

监管打击的是什么,其中包含了两个交织的问题。

其一,银行表外资产,通过理财的形式大幅度扩张。原来的金融压抑,因为银行资产的表外化(形成影子银行),逐渐向金融过度转变,社会整体杠杆率趋高。2012年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130万亿元,银行理财规模不到8万亿元;2016年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230万亿元,银行理财规模近30万亿元;五年间,理财规模占总资产比重从6%翻番到13%。

其二,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和相互交叉风险的现象严重化。从银行理财的负债结构来看,其实在2014年以前,同业理财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中债登的统计,同业理财(该口径不含非银金融机构)从2015年初的不到5000亿元(占理财规模3.25%)暴增至当年年末的3万亿元(占比12.77%)。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同业理财规模超4万亿元(占比15.08%),其中理财买理财的规模未知。

同时,银行委外投资也是从2015年开始呈爆发式发展,从银行理财资金到最终投资标的,中间可能嵌套有多层通道。

规模累进,且货币宽松背景下,各类风险被隐藏;但理财规模增速下降,乃至规模收缩过程中,风险的传导和暴露压力陡增。

对于银行来说,上述问题还仅仅是眼前的问题,各家银行有自己的业务布局节奏,风险偏好也各有高低;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左手是影子银行,右手是资管本源,这个选择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好做。

虽然监管一直强调的是回归资管本源,打破刚兑,但一些监管措施其实并非在引导银行理财做纯粹代客理财,让客户承担完全的投资风险;相反,由于会计准则的模糊,监管推动理财回表,投资人(理财客户)对投资波动的不适应等原因交织,银行转型动力明显不足。

资管本质是代客理财,风险由投资人承担,银行作为受托人只有尽职管理的责任,不需要占用银行资本金,也不应该由银行对预期投资收益进行刚兑。

但今天的现实是,银行理财的投资风险并没有由投资人承担,银行基本是以预期收益率为限,给客户兑付理财收益;换言之,实际投资收益再高,和理财客户没关系,超出预期收益都是银行的;收益不达预期,理财客户也不用担心,银行会自掏腰包,把收益匀出来刚兑。这是一个类信贷的思路,但不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

监管在这种背景下,要求银行表内外投资,包括银行理财和自营投资,和投放贷款共享风控标准,纳入统一授信体系,甚至曾经尝试要求(意见征求)理财中的非标投资回表进行风险计提,有其现实考量。

但关键在于,判断银行是否承担实质风险的标准是否可以统一执行——关键在于执行,而不在于制定。如果会计准则上,能够如实反映银行承担风险的实质情况,那么摆在银行眼前的两个选择就是真实有效的:你是选择自己承担风险,进行回表计提;还是选择让客户承担风险,完全独立于银行资产负债表及相关约束。

也正是在这个语境下,央行MPA将表外理财不作区分地作为整体纳入广义信贷,实际上是弱化了银行回归资本本源的内在动力。

这意味着,不管银行是自己承担真实风险,还是让客户承担,还是多大程度上分担,都无关紧要。广义信贷一项考核的是规模增速。假如某一家银行的表内信贷和同业投资增速很快,他要考虑是否限制理财的发展。但实际上,如果按照代客理财的定位来理解理财,一家银行能做多大的资管规模,和他本身的体量有多大,是不直接挂钩的。

假设有一家银行下决心,尽管在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的背景下,依然推进净值化转型,将投资收益波动的风险让客户来承担,其所面临的压力就是产品波动比预期收益率产品大,客户可能“不买账”,因此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尤其是广大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客户获取能力上远低于全国性银行,给他们的选择其实几乎是唯一的。

今天我们讨论资管行业发展,实际背后是社会融资结构的问题。

就看信贷、债券和股票的规模结构,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的信贷占比接近50%,债市约占30%,股票市值约20%;而美国对应的占比分别是20%、50%和30%。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分类看,中国是五五开,美国是二八开。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资管行业规模占GDP的比重要远远低于美国。且穿透中国资管业底层资产,很大一部分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即类信贷。

基金化投资作为资产管理的主流形态,底层可投品的形态主要是标准化的,主要是债券和股票及其衍生品,再另外加之未上市股权。全球范围来看,贷款型基金都是少数。

因此,资管行业未来怎么发展,银行资管究竟转向哪里,除了上述提到的监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方面因素,还将受社会融资结构调整的深远影响。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