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黎城记:人口、产业膨胀下的巴黎大区改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建莉 上海报道
2017-04-29 07:00

20世纪60年代,巴黎启动新城计划,最后形成了五座卫星城,将工业、金融业等迁出了中心区,打破了单一发展中心城区的...

20世纪60年代,巴黎启动新城计划,最后形成了五座卫星城,将工业、金融业等迁出了中心区,打破了单一发展中心城区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城市病。

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巴黎都稳坐“西方世界最大城市”的宝座。不过,19世纪中叶经过奥斯曼的改造后,巴黎才成为一座现代都市。

奥斯曼对巴黎社会与经济空间的体系化改造,重塑了这座城市。但这不是巴黎的最后一次改造,此后的巴黎经过屡次改造,才形成目前巴黎的城市样貌。

现在核心的巴黎市,主要是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区域,面积只有105.4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而巴黎大区则囊括了巴黎市和周围的七个省,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20世纪60年代,巴黎启动新城计划,最后形成了五座卫星城,将工业、金融业等迁出了中心区,打破了单一发展中心城区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城市病。

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的大城市病应该通过卫星城去解决,而卫星城要有较强的稳定的功能,定位要明确,和主城区的交通联系要方便,比如巴黎的地铁(Metro)和城郊快线(RER)站点密布,将市区与其他地区联系起来。

相比之下,北京的卫星城规划相对较晚。而且,巴黎的卫星城主要是为了解决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但北京核心城区聚集了众多的城市功能,需要疏解更多功能,尤其央企的总部集聚等问题引起了多方的议论。

扩建5座卫星城疏散人口

历史上,巴黎大区经历过无数次市政规划与建设。

二战后,巴黎人口增长迅猛,原先产业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内,城区边缘主要为住宅群的格局,所造成的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人口涌入首都巴黎,而巴黎以外的外省地区被抽空,加剧了首都与其他地区的发展不平衡。1947年,法国经济学家让·弗·格拉维埃在其著作《巴黎与法兰西荒漠》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繁荣的巴黎”和“荒凉的外省”。

20世纪60年代,巴黎启动新城计划,扩建卫星城,将中心市区的产业人口向外迁移。

如今,巴黎大区主要包括巴黎市和周边七个省。巴黎市俗称“小巴黎”,面积只有105平方公里,以一条环小巴黎的环城道路为界,比上海内环线内的面积还小。

巴黎大区则包括巴黎市和其周围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塞纳-圣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这七个省又可以分为内圈的三个省和外圈的四个省。

“因为巴黎市区太小,所以决定它的新功能必须是在市区以外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巴黎五座卫星城的建设,是在巴黎市外圈和内圈的三个省内。这五座卫星城,从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西北的赛尔基-蓬杜瓦兹,东边的马恩-拉瓦莱,东南的默龙-色纳,南边的埃夫里,西边的圣康丁-昂-伊夫利纳。

这些卫星城距离城市中心平均25公里左右,交通便利且集聚了各种产业,比如著名的迪士尼乐园就位于新城之一的马恩-拉瓦莱。

法国人习惯将卫星城称作“新城”。法国新城运动的目的较为单一,主要是为了疏散人口。

二战后,巴黎的人口增长极其迅猛(年均超过1%)。1946年,巴黎城区宣布停发建设许可证,同时鼓励在郊区建造房屋。逐渐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商业、金融、行政等主要集中在市中心核心区内,城区边缘则主要为住宅群的格局。

由于郊区商业设施匮乏、交通不便、就业机会少,造成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增加、交通紧张,使得这座城市的矛盾加剧。

多番尝试后,巴黎选择了卫星城建设。法国政府为这次改造做了大量规划。1961年专门成立了“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统一领导巴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时,在巴黎大区设置了“巴黎大区城市规划与开发研究所”,对巴黎大区的建设提出规划和方案。

1963年出台的《巴黎大区规划指导方案》和1964年编制的《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规划在巴黎周围设立了8个(后改为5个)人口规模介于30万-100万之间的新城,形成多中心的区域空间格局。

并非所有的卫星城都成功

根据多位专家的考察调研,巴黎的5个新城中,最成功的是迪士尼所在的马恩-拉瓦莱新城和西北的赛尔基-蓬杜瓦兹。

“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马恩-拉瓦莱,商务活动、总部经济的功能在马恩-拉瓦莱和赛尔基-蓬杜瓦兹都比较多。”宁越敏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巴黎大区规划和卫星城的建设值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借鉴,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应该区别对待,毕竟存在着多维度的差异。

目前,巴黎大区的面积(12000平方公里)小于北京城的面积(16400平方公里);但巴黎大区目前人口只有1000万,也远少于北京的2171万多。可见,巴黎大区的人口密度小于北京。

巴黎市的人口几十年一直保持在200万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巴黎大区的规划。资料显示,1975年-1984年,巴黎新城增加的人口占整个巴黎大区域新增人口的47%,这些迁入人口中的四成来自中心城区。

中法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巴黎大区在整个法国的人口占比一直在下降,其它地区的人口增长较多。而中国目前还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的外来人口涌进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中国的区域差别较大,北京又聚集了那么多的功能,有那么多的中央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央企,必然导致人口大量往北京集聚。”宁越敏说。

他和郑时龄都特别强调,北京的功能疏解,首先应该是体制改革,企业总部不必都集中在北京,“所以这次很多央企表态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另一方面,城市病和城市人口密度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与规划、交通、文化等都相关。

在郑时龄看来,巴黎的轨道交通系统非常值得学习,“主要是它的RER线,用铁路支持公交运营,市区的地铁和郊区的大站铁路虽然由不同公司运作,但使用同一张卡,市区和郊区之间衔接顺畅。”

他指出,城市的轨道交通应该是多模式的,中国应该采用铁路支持、公交运营,人数少时可以开大站车。

当然,巴黎的卫星城并不是都成功了,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供中国借鉴。

“有些规划带来的意见还挺大,也没有解决一些社会矛盾。”郑时龄说,2005年巴黎郊区爆发社会骚乱,主要原因是人口疏解之后,居民成分太集中,而大区没有行政职能,只是协调机构,很难处理这类事件。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ojl@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