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并购理性回归 优质标的仍稀缺

21世纪经济报道 谭楚丹 深圳报道
2017-05-12 07:00

并购重组后时代报告大潮退去后,才能看见裸泳者。资本市场这句老话放在任何的时代中看都不会过时。曾经的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后时代报告

大潮退去后,才能看见裸泳者。

资本市场这句老话放在任何的时代中看都不会过时。曾经的并购重组大潮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也终于开始应验了这句话。

“严监管”促使理性回归,盲目跨界并购与概念式收购泡沫正在被挤出,转型升级、产融结合作为并购重组的应有之义,正在不断地奏出加强音。

这意味着,并购重组的后时代已经来临。

裸泳者被滤出,真正在资本市场海洋中遨游的人才能走得更远。幸运的是,行业中从业者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他们接下来需要面临一些新的考验,比如寻找优秀标的的难度在提高,比如监管从严下的信息披露要求升级,再比如,在产融结合、转型升级命题中撮合难度的提升。

在这个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并购重组后时代报告,将从行业生态与个案剖析两个方面,深入解读在这个新的阶段中并购重组各方的新生态。

随着去年以来,多项监管措施直指并购重组,“严监管”的效果在今年一季度得以充分体现,上会企业数量大幅下降,仅有30家;较去年同期68家下滑逾一半。“并购方案信息披露不充分”、“标的资产盈利可持续性不明朗”等仍是目前的监管审核要点。

除此以外,IPO发行加速导致企业家“转道”自主上市,对并购撮合构成短期利空,上市公司面临“标的荒”。

但在多名人士看来,随着“IPO发行常态化”、“并购审核从严”条件催化下,未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更趋于“理性”,盲目跨界并购与概念式并购将会收敛,这意味并购重组的去泡沫化正在行进中。

监管从严盯信披

在经历了四年的快速发展后,原本红红火火的并购重组市场在2017年第一季度“迅速降温”。

根据wind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上发审会的家数只有30家,相较2016年各季度情况来看,下滑幅度超过一半以上。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至第四季度,上会家数分别有68家、59家、69家、80家。

而在4月当月,仅有11家上发审会;若以此推算,预计二季度审核家数与一季度相当。

并购重组上会速度显示出全面的放缓。

根据每次上会的家数来看,今年一季度共举办15次并购重组发审会,每次上会的家数普遍只有2家,占比73.3%。而在去年同期,共有21场发审会,每次上会家数以3家居多,占比47.62%,其中2016年1月27日与3月30日,当天审核家数分别多达7家、5家。

对此,华北一家券商投行人士5月8日向记者表示,“监管层对并购审核的标准愈来愈严,反馈意见多,问题提得比较细,需要中介机构进一步核实。从去年以来并购重组的窗口指导,以及近期对忽悠式并购的打击力度就可看出监管层的态度。”

他表示,部分并购重组项目因条件不达标,或无法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有项目摁下中止键。

根据证监会在会排队项目显示,共有10家项目处于“中止审查”状态,众信旅游(002707.SZ)、真视通(002771.SZ)、天润曲轴(002283.SZ)3家上市公司申请撤回并购重组材料。

华南一家中型券商并购人士在5月10日向记者表示,目前监管层的审核焦点主要在信息披露、标的盈利性问题上。“有些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方案上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比如相关重要的协议没有披露、关联方的相关信息没有披露、标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而标的盈利问题亦是审核重点。“监管层严抓标的资质,来判断是否真正对上市公司并购有积极作用,避免忽悠式并购或跟风式并购。比如标的盈利真实性以及成长性问题;标的此前完成的业绩承诺如何;标的定价公允性能否给出合理解释。”该人士表示。

从一季度中的被否的3家并购案例来看,均涉及上述人士所提及的“雷区”。比如九洲电气被提到上市公司与标的公司之间的EPC合同履行情况的披露不及时与不充分。宁波热电被质疑标的资产持续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金利科技则被问到标的资产定价的公允性,以及盈利预测的主要业绩指标缺乏合理依据。

优质标的稀缺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约有41家上市公司发布并购重组预案。其中深天马A(000050.SZ)收购关联企业厦门天马100%股权和天马有机发光60%股权的交易金额最大,达106.85亿元。

此外长信科技(300088.SZ)收购比克动力75%股权;昆百大A(000560.SZ)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我爱我家94.00%股权;精达股份(600577.SH)收购高锐视讯100%的股权,三家并购案例交易规模亦是今年一季度期间排名靠前,分别为67.5亿、61.82亿、60亿。

前述华北券商投行人士谈到,相较往年,虽然上市公司的并购需求依然存在,但目前寻找标的难度抬升。在其看来,IPO常态化则是主要的因素。

“IPO审核快,从企业家考虑出发,能自己控制的企业为什么要让别人控制呢?所以现在创始人普遍希望走IPO方式。资质不错的企业要独立上市,对于资质较弱的标的,我们又看不上。”

多名一级市场人士认为,“IPO常态化”是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一些私募对此感触良多。“我们主要做并购投资,就是围绕上市公司进行产业整合,提供并购重组和战略投资。今年确实遇到几单并购重组项目的标的改变主意,要走IPO,拦不住。”上海一名私募人士5月10日向记者表示。

“我们承认IPO加速对我们来说短期是个利空,我们有开会围绕这块讨论过。我们认为在当下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帮助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进行结构性改革,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上述私募人士指出。

深圳一名投资企业早期阶段的VC人士5月10日也谈到,“我们近期跟一些初创企业家交流时,发现对方看到监管释放加速IPO信号后,对通过IPO方式上A股更为青睐。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发行市盈率23倍左右,若能独立上市,在经历数个涨停板估值就会迅速上升;而并购重组后的估值表现未必能达到类似效果。”

产业并购理性回归

对于今年以来的并购重组趋势,多名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审核标准不放松,并购交易趋于“理性”。

深圳一家中型券商人士5月11日向记者谈到,“今年开始监管层打击概念式并购、跨界并购,未来上市公司会更结合主营业务和经营模式来开展并购活动。”

该人士指出,由于往年并购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上市公司甚少从企业战略或整合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更多是炒作热门题材;“有的并购重组甚至沦为上市公司操纵市值的工具,过去并购风气太浮躁,上市公司老板不务正业。”

据了解,今年以来证监会对“忽悠式”、“跟风式”、盲目跨界重组将会采取更严厉的监管措施,比如今年3月证监会对九好集团联手鞍重股份“忽悠式重组”进行顶格处罚。

“我认为加强监管主要是为了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前述深圳中型券商人士表示。

前述上海私募人士亦向记者表示,预计今年并购活动更回归并购本质,上市公司更理性决策。在他看来,产业融合是个大趋势。

“监管收紧能挤掉并购泡沫,过去上市公司为了市值管理,迎合投资者炒作市场热点,这块会被挤掉。但是产业并购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一个产业通过整合后会逐渐形成竞争次序和格局,慢慢形成相对有优势的企业,或是培养龙头,我觉得这是产业并购能发挥的价值。而上市公司正因为有其股权融资的平台,可以通过行业影响力进行收购,整合行业资源。”该人士表示。他补充称,未来上市公司更应该立足产业的视角,来考虑公司的融资活动。(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