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年轻、高收入人群更愿意尝试民营及数字化医疗服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卢杉 上海报道
2017-05-13 17:00

根据调查,尝试过民营医疗服务的人群呈现出了年轻、高学历、高收入、有健康保险等特征,这群人也更倾向于成为早期采用数字医疗的消费者。

从2016年年底开始至今年年初,普华永道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基于消费者与医生的调研,研究新进入者与新医疗经济。调研主要分两部分,消费者行为习惯和医生、医疗服务的变化以及特点。

“我们希望从第一线数据来理解医疗行业对于新的进入者以及新技术的具体看法。” 普华永道中国医药医疗行业的主管合伙人Mark Gilbraith在发布报告时介绍,调查对象超过1000名消费者及1317名医生,“消费者主要来自北上广深、成都、武汉、杭州、沈阳等大城市。医生则来自全国各地,只有10%来自北上广深,60.6%来自三级医院,87%来自公立医院。”

消费者特征

根据上述《新进入者与新医疗经济》报告显示,28%的消费者拥有健身俱乐部会员卡,其中经济收入是主要的正相关因素;22%消费者拥有健康电子手环,其渗透率与收入关系密切。

但仅有大约1/3的消费者在过去五年里完成五次及以上体检,月收入高消费人群体检比例明显较高,特别是在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人群。高达38%的消费者已为自己购买过商业健康险,这个渗透率相对全国总体水平较高。

65%的消费者都会拥有家用医疗设备,最为常见的是电子健康检测类设备如体重计、体温计、血压仪和血糖仪等。

在医疗服务方面,平均而言,接受过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在过去一年中去过7.1次医院;仍偏好大型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平均每位患者每年要去2.45次。

但已有40%多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曾经尝试过私营的医疗服务机构。消费者越来越可能接受在私立诊所接受小型的检查与手术,但大型检查与手术接受度还不高。

总体来说,尝试过民营医疗服务的人群呈现出了年轻、高学历、高收入、有健康保险等特征。在性别方面,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并非特别显著,男性消费者还是更愿意尝试私营医疗机构;曾尝试过私营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明显更为年轻,年龄小于35岁的比例占到接近一半;相对收入更高,有近70%的人月可支配收入在五千元以上;在曾尝试过私营医疗服务的人群中,有62%的人拥有自费的个人医疗保险。

反观医生群体,公立医院医生群体对于“多点执业”整体呈现出了相当的兴趣,有近一半的受访医师表示未来有可能兼职私营医疗机构。医生认为相对较高的收入是在私营医疗机构工作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最担忧在私营医疗机构工作不能帮助自己的科研、提升自身学术地位。

受访医生表示,未来1-3年内有34%的可能选择“在公立医院工作,兼职私立医疗机构”,24%的可能选择“在多处公立医院工作”,18%选择“合伙创办私立医疗机构”。

“多点执业、医生集团等,其实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运作模式、整体发展的问题。”普华永道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邢立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从政策的落实和配套来说是有一个过程的。很多问题不是个性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

政策与技术红利

同时,医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以及数字医疗的兴起,利好对于行业的新进入者。

根据上述报告,中国消费者已经非常能够接受数字化的健康管理信息获取,73%消费者使用网页或移动健康管理应用获取健康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在线视频就诊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仅11%的调查对象尝试过使用在线视频寻诊。

在调查中,51%的医疗机构已经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另外有20%正在筹划中,37%的医疗机构已经开通了电子支付渠道(如微信、支付宝)。

普华永道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徐佳表示,“数字医疗无法替代传统医疗,有独特的定位人群。我们认为较为合适的是轻症患者、慢病患者、已经确诊的患者、随访患者与年轻患者。”

针对上述市场情况,普华永道方面建议市场新进入者应该着力于消费者未实现或者未满足的需求,需要注意教育消费者的成本,对于年轻消费者转换后培养忠诚度。广告/电商模式结合免费服务更具有可持续性。运营成本尽可能控制好,并投入更多数据隐私与数据安全性的保护。

大型集团公司在尝试转型进入医疗并打造新型颠覆式业务时,应当坚定信心与保持耐心,因为整个市场环境与有利政策会继续刺激健康医疗方面的消费升级。

对于传统业务经营者来说,例如医院,应该继续投入数字化来应对逐渐改变习惯的病人。数字化广泛的定义包括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医院以数字化作为差异化点,为病人、医务工作人员、院方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便捷与实效性。

在新医疗经济下,医生依旧是最重要的战略资产。随着更多的医生有兴趣在公立医院以外的地方工作,医疗组织应该努力保持人才,不光在经济报偿方面上,同时也在减少行政流程负担以及工作平衡等方面进行创新。

(编辑:袁一泓)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