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强化金融监管的工作必须有力地推进下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5-23 07:00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继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之后,4月末M2增速再度下降。4月末M2同比增长10.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同业存单的发行量近期也开始收缩。有数据显示,同业存单的发行量在3月份突破2万亿元之后,4月份发行量下降到1.3万亿元,环比下降幅度超过三成。这都显示,金融去杠杆的工作正在发挥有效的作用。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正在集中加码房地产调控。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大部分地区的楼价上涨趋势得到抑制。在历史上发生的大部分金融危机中,楼市泡沫是主要的金融风险来源。现在,中国通过调控政策冻结楼市“上蹿下跳”,预防意外风险,为金融去杠杆工作提供了支撑。

尽管有一种声音对金融监管加强的连锁反应表示担忧,尤其是利益受到伤害的市场投机者渲染风险,但加强金融监管的工作必须有力地推进下去,决不能丧失可以安全出清的窗口期。监管协调与统筹、监管方式的改进与完善,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大部分金融危机是在经济繁荣的时候种下的恶果,经济繁荣制造的乐观情绪鼓励金融自由化进程,而监管者也往往乐于支持这些创新,从而不断在繁荣中积累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被繁荣冲昏头脑的市场会不断非理性地冒进,直到最后风险爆发。因此,监管者必须居安思危,做好守夜者的角色,在发展中切实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中国是发展与转型兼顾的经济体,有时存在“重发展轻监管”、“轻监管重创新”等现象。监管工作让位于经济增长与发展,让位于金融业创新,在不出现监管事故之前,优先重视发展与创新的思路很容易出成绩,而严监管则可能承担阻碍发展与创新的责任。此外,监管部门往往将自己置于行业“父母官”地位,很容易产生“宠溺孩子”的现象,细心扶持本行业的成长,生怕严监管伤害到他们。

这种价值取向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监管宽松,而分业监管体制与混业经营模式的不相适应又导致了一些监管真空。监管真空往往意味着,监管部门可以不用承担责任,而这些监管空白又纵容监管对象的创新和发展。

监管者必须回归自身的正确定位,将监管置于发展与创新之前。创造一个既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有助于强化金融体系稳健性与竞争力的金融发展与监管框架。如果金融监管者没有守土有责的意识,就会导致金融业过度繁荣,导致脱实向虚以及资产泡沫。

我们应该永远牢记,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为金融业自身服务;金融创新是为了化解金融抑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而不是制造金融业的大繁荣。中国是转型经济体,存在金融抑制现象,需要通过改革创新,让金融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这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考验,而这个过程也几乎总是制造风险。

我们必须时时牢记,改革创新才能实现金融深化,但一定要以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为前提。要把监管责任与促进创新的责任分离,正确认识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才能尽量避免顾此失彼、制造风险。对还处于经济转型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我国,更应该警惕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应当说,“轻监管重发展”现象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因为我们长期过度重视增长,而忽略协调发展、结构问题以及增长质量。当一切部门都以“发展”作为导向,并且将发展等同于增长,各行各业都会放松质量要求而追求数量,这不是金融行业特有的问题,而是各个领域都有的通病。

因此,在强化金融监管、金融业正本清源的时候,必须同时制定长效机制避免楼市泡沫,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结构性调整与转型升级。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命脉、宏观调控的关键、企业发展的“血液”,需要先行一步。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