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生态: 银行系VS非银系 银行系分化、券商入场、三方机构 转型产品配置转向PE股权和量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俊丹 上海报道
2017-05-25 07:00

高端财富管理市场觊觎者众,以银行机构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境内开设为例,今年正好十年了,与初期的同质化经营相比,依据自身特色寻求差异化是各家机构的方向。

目前这个领域的格局大致是,银行和非银机构分享市场。非银机构中包括保险、信托、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券商。

今年以来,私人银行领域的一些变化值得关注:

首先是从机构类型方面,券商从财富管理走向针对超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则将面向客群的可投资产规模从高净值下沉至30万元以上的大众群体。

另外,产品的需求上也明显呈现从传统非标固收产品和证券投资产品向PE股权、量化投资类产品转变。

私行格局十年演进

纵观市场,在私人银行领域,商业银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16年底,共有22家中资私人银行设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除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外,有意开展私行业务的中小银行还有40余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中,2016年银行的私行业务开始出现分化,个别银行增速出现下滑。

但是,就高净值人群所拥有的资产来讲,由商业银行的私行所管理的资产占比并不高。普益研究院《2017年私人银行报告》统计,2016年17家中资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的渗透率为13.9%,私行客户数的渗透率为24.1%。银行市场内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渗透率相对较高,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渗透率较低。

非银机构中,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最典型。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路径出现新的变化,从产品代销到资产端构建的过程暂告一段落,现在业务的重点重新回到资金端。

以一家从第三方理财起家,目前旗下已有多张金融牌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为例,其今年的业务重点是搭建开放式的资产平台。据了解,该家机构目前资金投向内部和外部的产品比例为40%和60%。

这家机构负责人表示,未来外部产品的比例会逐渐增加。负债能力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资产能力的增速,不能要求资产增速赶上负债。

其获客方式也从最初的依赖投顾人员转向互联网为主,线下辅助。2017年新增客户中来自互联网的比例达到70%。

这也代表了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分化,行业发展初期由于主要以信托产品的代销为主,这一特性为初期布局高净值客户打下基础。而现在则出现客户下沉的趋势,将所专注的客户资产规模下降,主攻介于高净值群体和屌丝群体之间的人群。

与之相反,券商机构则开始加大对高净值和超高净值群体的布局力度。2016年四季度以来已有多家券商专门针对家族财富和私人银行设立部门。

例如兴业证券设立私人银行部,门槛为可投资产6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中金公司推出家族财富业务,管理门槛分为可投资金融资产在100万~1000万美元和5000万美元以上两层级;平安证券也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五个家族财富管理办公室,不同层级门槛分别为3000万元、6000万元人民币。

券商机构认为,从全球范围看,高净值人群与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取得大量来自于资本市场,福布斯全球富豪实时排行榜前100名中有79人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同时高净值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也主要依托资本市场,其资产近60%配置在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投资。

产品配置

转向PE股权和量化

在采访中发现,高净值群体的需求变化也十分明显。

过去针对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产品以高收益固收产品为主,2014-2015年间伴随资本市场走势,二级市场资产配置快速增长,2017年则成为PE类私募股权投资产品的春天。

兴业证券私人银行部总经理李琳表示,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方面,今年以来的差异很大。主要的趋势是选择PE产品的占比明显提升,从去年底10%提高到今年的20%-30%。

相应的机构在2017年资产配置方面,对于产品的筛选逻辑是增加PE产品,用量化产品替代部分固收。PE产品主打Pre-IPO,其次是聚焦产业龙头的并购基金和聚焦国企改革的PE项目。

此外,海外资产投资的需求也在增加。资产管理机构参与海外投资比较直接的方式是沪港通、QDII和未来的债券通模式。2017年以来港股通增量比较明显,海外尤其是在香港上市的高科技企业股票投资可以成为高净值客户长期的价值投资方向。

另有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集团董事长认为,产品方面,非标固收减少毋庸置疑,二级市场的配置则以量化产品为主,最看好的是股权类配置。未来三年左右会增加股权类的产品配置,因为中国一、二级市场目前仍然存在剪刀差,剪刀差或将在3年内消失,消失之前股权的风险收益应该较好。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