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经南:要做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一时都做不到的事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尔德 昆山报道
2017-06-02 07:00

刘经南认为,昆山杜克的课程设计强调面向需求、面向问题、面向未来,重思维的训练……他们认为单一专业远远不能够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所以比较强调面向需求和问题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接触社会的培养模式。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2.jpg

5月19日,江苏昆山市人民政府、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共同签署昆山杜克大学二期合作办学协议,宣布启动学士学位教育,从201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未来的本科毕业生将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学士学位,及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昆山杜克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

据介绍,在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中,杜克大学是唯一一所在中国开设学士学位教育、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1.jpg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首届本科生计划招收200人左右,以后逐年实现每年招生本科生500名的目标。他强调,昆山杜克大学定位于“小规模、精英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三方合作模式

《21世纪》:你能否介绍一下昆山杜克大学的筹办过程?

刘经南:2006年,杜克大学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提出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他们2007年来到中国,首先想在中国开设MBA、EMBA等商科管理类课程。

昆山离大城市不远,又在一个相对安静、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同时昆山正在转型,需要一些高端人才的支撑。他们选定了昆山,双方签了合作意向,计划联合筹建一所学校,先从培养商科人才起步,然后再步一步往前探索。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杜克大学必须找一所中国大学合作。他们首先找了上海和江苏的一些大学,但双方在办学地点和办学模式等方面没有达成一致。

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上,当时的武大校长顾海良,正好和杜克校长坐在一起。他们谈到了合作办学的事情,一拍即合。

武大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我在当武大校长以后不久就提出,武大的教育国际合作,要从过去以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大学为主的国际合作,转向与以美国的大学为主的国际合作。

在顾校长接触杜克大学之前,我就合作办学分别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过试探以及与纽约理工学院开展过深度合作谈判,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式合作成功。当校友告知我杜克大学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并鼓励我开展与杜克谈判时,我知道我即将届满卸任,就说留给侯任校长谈吧。

2010年10月左右,顾校长就带着代表团去美国杜克考察,杜克校长随后也来武大做了考察,在武大双方签署了合作办学意向。2011年11月,时任校长李晓红代表武大与杜克大学签署了正式合作开办昆山杜克大学的协议。随即,武大和杜克与昆山政府一道启动了三方合作创建昆山杜克大学的筹备。

《21世纪》:具体来说,三方是如何合作的?

刘经南:昆山市提供校园用地和校园建设的资金保障,但不参与学校的具体管理。在学校现在每年的运营经费的补贴中,杜克大学和昆山市各出一半。武大提供一些合作办学事宜中的支持性费用。

这只是第一阶段。随着2018年招本科生之后,学生规模的扩大,下一阶段学校运行经费可能会翻番。包括昆山杜克大学在内的四方通过多次商讨形成了共识:开设了本科后的学校运营经费补贴,昆山市的出资投入占比将显著增加,杜克大学将有所降低。当然,昆山杜克大学自己,也要通过开展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和社会捐赠等途径争取办学资金,并逐年加大力度。

在中外合办大学里,杜克大学是唯一直接出钱的国外大学合作方。除此之外,昆山杜克大学主要是引进杜克大学的教育和学术资源,给学生发杜克的学位,因此,杜克大学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当然,武汉大学也有相关的无形资产投入。

我在接手学校之初就意识到,学校最大的挑战就是将来财务能否可持续发展,长期靠昆山政府和杜克大学的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唯一的方式是要借鉴杜克的社会筹资的模式,所以学校批准之后不久就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始了社会筹资的各种活动。

《21世纪》:为什么杜克大学要坚持出钱?怎么理解昆山杜克大学的学校性质?

刘经南:在筹办过程中,杜克大学研究了中国中外合办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果完全由政府出钱,就有可能从民办大学逐步变成一所公立学校。杜克大学坚持出钱,这样昆山杜克大学就是中外合作的大学,类似于杜克大学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民办私立性质的大学。

据统计,像杜克这样的美国精英型私立大学本科生年均培养成本为7.7万美元,而收取的学费在5万美元左右,由此产生的资金缺口大部分由捐赠资金和学校基金投资收益来解决,从而实现学校的长期收支平衡。

旨在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21世纪》:你曾经说过,“昆山杜克大学要做出一些在美国大学一时做不到、在中国大学一时也做不到的事情”,具体怎么解释?

刘经南:比如新设计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目前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就做不了。杜克大学的教授也承认立即实行这一先进的课程体系在目前的杜克也行不通,因为他们也很难打破自己的历史传统。我们现在有一门跨学科的本科生基础性课程,把化学、物理、生物三门合成一门课上,这就打破了现有的教学格局,放在老学校很难办。但我们是一所新学校,要追求和按照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问题,构筑跨学科的培养新模式,经过广泛探讨,形成了共识,就很好操作多了。

《21世纪》:此前的上海纽约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都是先招收本科,再招收硕士。为什么昆山杜克大学是先招收硕士,再招生本科?

刘经南:杜克大学起初想先办商学院,而美国商学院主要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但中方认为首先办商科硕士既不满足中国首选专业的重点方向也不符合中国大学办学的有关法律规定。中国相关法规要求要先办本科,至少四年之后才能申请开办硕士。为此我们也做了调整,先开设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些前沿类跨学科类的硕士学位。2012年3月份,我们将首先招收硕士方案上报给了教育部。4月5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我们的方案。对其中涉及的突破法规的问题,我做了如下的答辩解释:

即便是在一所中国老牌大学里,要开设一个新专业,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多人多年的研究,在开设时,也应遵循“难事必作于易”这一名言,先尽量利用现有教育科研资源,先从硕士博士培养开始做起,既可以培养本科新专业开办时所需的师资,又可以配合研究生培养建立起新专业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员和专业课程。经过三年左右的一个培养周期后,积累了人才,实验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再办本科就水到渠成了。昆山杜克大学的本科将采取通识博雅教育的模式,必须建立在有许多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专业支撑的基础上,这样反而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以代价和风险都较小的模式办成一批新的高水平本科专业。更重要的是,昆山杜克大学开办之初就定位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型大学,我们一开始就要成立与硕士培养项目配套的相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为解决中国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高水平学术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探索,而一开始办本科招本科生,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于是,教育部和专家都认可了我们的理由陈述,同意了这个突破。

《21世纪》:和其他中外合作大学相比,昆山杜克大学有何特点?

刘经南:我们的特点,首先是学生规模比较小,师生比不会超过1:10;在学生培养的教育资源投入上也是相当注重的,包括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营造。其次,我们课程设计强调面向需求、面向问题、面向未来,重思维的训练,重能力的培养,重社会服务的实践。另外,我们认为单一专业即算是多种学科的学习也远远不能够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快速增长需求和各类复杂的问题,所以比较强调面向需求和问题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接触社会的培养模式。

靠多元国际文化吸引生源

《21世纪》:能否介绍一下前面几届硕士的生源,国内外学生各占多少比例?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哪里?

刘经南:目前我们已招收管理学、全球健康和医学物理领域的151名硕士,其中国外留学生占比36%左右。毕业生去向都比较好,整体来说,工作或创业的多一些,也有人选择去攻读博士学位。

《21世纪》:明年夏天就要开始招收本科生,你们准备好了吗?

刘经南:虽然我们此前没有招收本科生,但我们通过本科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本科生培养经验,这个项目旨在为来自中外高校的在读本科生提供为时一学期的通识博雅教育,从2014年秋季实施以来,已开办了六期,国内外学生的反映都很好,其中不少国际和国内学生升学时又选择进入了我们的硕士项目深造。

我们计划首批开设8个本科专业已获得教育部批准,具体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化学、环境科学、历史学、全球健康学、生物科学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

接下来,我们还会申请开设更多本科专业,其中包括融合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的人文专业,以及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社会科学专业。这就意味着,首届本科生入学之后将有大约20个左右的专业选择。

教育部原本希望我们多办理工科专业,但我们也强调,如果没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支撑,通识博雅教育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教育部给我们开了一个绿灯。

《21世纪》:你们的课程是完全复制杜克大学的吗?有没有适应中国特色做一些调整?未来会不会考虑中国和亚太的需求设置一些专门满足这些区域需求的特色课程?

刘经南:杜克大学此前成立了一个“在中国开展通识博雅教育”的委员会,致力于为昆山杜克大学设计规划世界级创新型通识博雅教育本科学位项目。我们已经考虑了中国的特色需求,例如我们将对中国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改为国情课来上,内容包括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和历史与当代等,目的是让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感知中国变化,丰富人文情怀。

《21世纪》:每年高考季都要上演生源大战,你们如何吸引到优秀的本科生生源?国内外生源保持什么比例?

刘经南:我们首届招收本科生目标为200人左右,逐年实现每年招收本科生500名,规模比较小,招生压力不大。在吸引生源上,我们强调自己是一所师资和学生都国际化的大学,在本科招生达到平衡之后,国外学生的比例可以到40%,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接受跨国多元文化的熏陶、交锋和碰撞;当然也强调学生通过面向全球问题的课程和培养体系的四年熏陶,他们将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能够迎接全球化挑战。

《21世纪》:昆山杜克大学本科生申请流程计划采用“综合评估、择优录取”的招生模式。能否解释一下怎么“综合评估”?

刘经南:所有中国内地学生都必须参加高考,必须过生源所在地的一本录取线。

在此基础上,昆山杜克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会额外看重以下几项标准:学习成绩优异、英语水平出色、对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型通识博雅教育有强烈的兴趣、善于沟通、好奇心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冒险、富有创造力思维、对成功具有强烈的渴望并愿意付出努力、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我们会通过个人陈述、面试、课堂辅助活动、课外活动等等,以及推荐信等来考察学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具体的招生简章8月份会公布。

培养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精英

《21世纪》:本科课程将用英语授课,以通识博雅教育为基础,并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如何理解通识博雅教育?

刘经南:我们在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大二结束前开始确定专业,如果发现专业不合适,之后还可以调整。现在是四年制学制,未来还可能会考虑弹性学制。

我们引进杜克大学美式通识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语言学深度写作实践模块以及与研究生专业教育有某种相关性的某些专业性模块,如全球健康模块等。

杜克大学校长解释:“通识博雅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些互相毫无关联的学科来满足课程学分要求。除了形式上的教学要求以外,这种教育模式更多希望以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拥有活跃和全面的视角。这样当遇到新的知识或是新的情况,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用已知探索未知,同时将这种新的知识融合到先前的知识体系中。”

我们的通识博雅教育都是小班上课,学生数目一般不超过20人,课堂形式以讨论课为主,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由学习的讲授者变成组织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发现者,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把碎片化知识变成系统化知识。

在讨论课的内容上,注重让学生比较早了解和熟悉社会,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精英意识。所谓精英意识不是要自视高人一等,而是能够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服务。

《21世纪》:随着本科生的招生,学生越来越多,我们以后的教学团队是什么样的配置?

刘经南: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外方教师人数肯定是超过1/3。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中,有一部分是杜克大学的教授,还有一部分是杜克大学教授委员会依据杜克标准,通过全球选拔招聘的教授。

例如,我们最近要招22名本科教授,来报名的已经接近1300人了。杜克教授委员会负责人告诉我们,其中完全符合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标准的有190多人,我们最终从中再筛选出22人。

(编辑:李二民,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jk@21jingji.com,liem@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