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应回归金融本质,但是不忘普惠初心。” 在6月3-4日举办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指出。
他表示,普惠金融有别于政府扶贫,不是慈善金融,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金融,必须履行金融的内涵,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经营必须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何为数字普惠金融?焦瑾璞认为,目前有两个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权威。
一是,《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是,G20会议上专门对数字普惠金融做了定义,即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和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是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对服务提供商而言必须是可持续的。
他认为,相对于传统普惠金融来讲,数字普惠金融就是拥有更加多元的服务主体与产品。
“可以说数字普惠金融既包含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其传统普惠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创新,如手机银行、互联网银行等;也包括了一些新型非金融机构提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如说网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股权众筹等。”焦瑾璞称。
他表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创新,为解决传统金融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提高了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第二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第三解决了成本的问题,数字技术大大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
“既然有有利的一面,那也有风险和挑战的一面。”焦瑾璞称,“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他认为以下几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第一,跑路频繁,消费者的权益难保障;第二,信息安全风险日益突出,用户信息泄漏、丢失、被截取、被篡改等案件时有发生;第三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关联度较高,且产品覆盖面广。
为此,焦瑾璞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八大原则,即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一定要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风险的关系;构建恰当的数字普惠金融法律与监管框架;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系统;采取负责任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重视消费者数字技术基础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科普身份识别;监测数字普惠金融的进展。
面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目前出现了行业边界出现模糊、监管职责不明确、法律体系比较滞后等问题。
对此,焦瑾璞提出四个思路。第一,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第二,加强行为监管。第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第四,发展监管科技,不能只是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还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