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监管史复盘:打击“蹭”热点升级,卖方持续被关注问询

21世纪经济报道 饶守春 ,杨洋 北京报道
2017-06-09 07:00

“分析师所做的研报会对股价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监管层要求它在引导价格方面更加地具有客观性,更加准确,避免推升或者压低股价。评价研报的标准是质量更加重要,频率其实是其次,质量的控制才能让信息更加客观真实可靠。”

监管层对市场热点题材炒作的监管正步步趋严,反映到市场中的一个信号,便是对券商分析师及其研报的持续关注与问询。

连日来,一封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部下发给国信证券(002736.SZ),涉及后者分析师在年内集中发布有关中国国旅(601888.SH)的研报的函件,不断发酵并引发市场和行业热议。

尽管国信证券有关人士6月8日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述函件仅是一封邮件而并非正式的监管问询函,但其背后传达出的一些信息和风向,未来仍可能引发券商分析行业生态的某种改变。

实际上,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多位券商卖方分析师的采访中,多位从业人士表达了此后将除严格控制内容质量外,还将额外关注研报的发布频率。而这或许是从去年将研报内容纳入监管范围后,再度对背后存在的热点题材和敏感内容炒作进行从严监管的一次升级。

监管溯源

从处罚安硕信息(300380.SZ)联手东方证券分析师炒高股价,到杭萧钢构(600477.SH)主动披露实情“打脸”中泰证券研报,再到上交所要求国信证券解释年内频繁发布中国国旅研报,证监会及沪深两市交易所对券商研报进行的实质性监管,时间跨度实际并不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尽管在2016年以前,监管层对券商分析师及研报的监管偶有发生,但高频率地出现监管消息乃至处罚决定,则是始于一年半以前。

2015年底,民生证券两份研报因文风失当,而被监管部门进行处罚,前者也成为业内首家因研报内容失当被处罚的券商。

随后2016年4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再度披露了对6位券商分析师的自律惩戒措施。理由则是前者在监管部门移送的条件线索中,发现这6位券商分析师撰写的研报存在用语不客观、不审慎、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等问题,也因此违反了《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的规定。

2016年6月和7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在其官方微博上,披露了将在四个方面加大上市公司一线监管力度,其中之一便是继续将券商研究报告纳入监管范围。

一个月后,一份由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下发给各券商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则再度将目光聚焦在券商分析师及研报上。一批不合规的券商分析师研报或言论案例呈现出市场。

2016年11月,东吴证券三位分析师因“报告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报告未遵循合规、客观、专业、审慎的要求,未能保证引用的信息来源合法合规,研究方法缺乏专业审慎,分析结论依据不足”原因,被江苏证监局正式监管约谈。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约谈前,三位分析师刚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称号。

进入2017年后,监管层对券商分析师的言论和研报并未放松监管,相反,随着雄安新区等热点题材的出现,更加大了此方面的力度。

近日,杭萧钢构“打脸”中泰证券研报的事件之所以发生,背后便存在监管层的身影。而上文提及的国信证券事件,则或预示着未来监管层不仅将从研报质量上,还将针对数量的集中程度进行关注。

“刨根问底”

“分析师所做的研报会对股价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监管层要求它在引导价格方面更加地具有客观性,更加准确,避免推升或者压低股价。评价研报的标准是质量更加重要,频率其实是其次,质量的控制才能让信息更加客观真实可靠。”6月8日,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同日,华南某大型券商一位卖方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往往会先通过分析基本面来确定要发布研报的标的,而且所任职的单位自去年来对研报的内容已经有了严格的要求。不过,他也表示,对于一些龙头股、白马股和热门题材,券商分析师扎堆发研报是行业常态。

正是由于研报与上市公司股价存在上述关系,对监管层而言,对券商研报内容乃至集中针对一家企业发布研报的数量进行监管,背后反映的也是对热点题材的关注。

实际上,去年2月,上交所便表示,将对当时大热的互联网金融、虚拟现实、无人机、石墨烯等市场热点题材的公告,加强事中监管,综合施策,通过“停牌冷却、补充披露、媒体报道、内幕核查”的多维度举措,对公司自主发布的热点公告“刨根问底”。

今年4月,雄安新区被首次提出,更在二级市场引起一波追逐。但同时,也有多家上市公司主动撇清与雄安新区的关系,出现变化原因正是受到了监管压力。彼时,监管层即早已关注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希望积极引导相关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蹭‘热点’在以往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常用手段之一,但现在证监会和交易所都加强了信披,这方面上市公司的主动性就受到了约束,同时在对券商分析师和研报的监管更加严格后,客观性又受到监管,这么看热点题材的炒作现象未来大概率将越来越少。”6月8日北京一位私募高管说。 

(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