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否决率略有提升 从严审核趋势将不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饶守春 ,杨洋 北京报道
2017-06-10 07:00

自去年四季度提速常态化以来,有关IPO的任何消息无不挑动市场敏感的神经,其中对新股质量的担忧尤引发关注。

6月9日,在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邓舸首次从正面以数据的形式,披露了今年前四个月的IPO审核情况。其中35家终止审查,18家被否,IPO审结通过率不足八成。实际上,若把时间拉长至最新的6月9日,审结通过率恐将更低。

同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IPO加速意味着首发企业基数的增加,被否企业数也因此会增加,但监管层往后最主要的任务仍是把关IPO材料的真实性,提高新股质量。

审结通过率持续走低

数字并不会撒谎。

尽管这半年多来伴随着IPO提速常态化的出现,加之市场行情不振,对这一政策的不同声音便一直存在,但如果从客观数据的角度来看,一些声音所代表的观点和结论或许并不准确。

在6月9日的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邓舸披露了今年前四个月A股IPO审核数据。其中,终止审查(申请撤回)和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IPO企业情况分别达35家和18家。

具体来看,35家终止审查的IPO企业中,经营和财务状况异常成为其中的最大理由,共计22家占比62.86%。其余如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存疑、业绩下滑和股权或战略调整问题,则分别有5家、4家和4家,占比则对应为14.28%、11.43%和11.43%。

而在被否决的18家首发企业里,内部控制存疑与经营、财务状况异常成为被否的两大主因,分别为6家和5家,总占比超过六成。另外,持续盈利能力、关联交易及申请文件的内容问题等三个原因,也成为1-4月首发企业被否的因素。

此外,邓舸还披露了今年截至5月19日的IPO审结通过率数据,为73.15%,未通过(包含终止审查和否决)率则为26.85%。

实际上,若将IPO审核的时间延长至最新,审结通过率和未通过率仍与前期持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发现,截至6月9日,今年共计有257家首发企业进入发审委会议进行审核,但最终被核准的仅有214家,其余的30家被否决,7家取消审核,以及6家被暂缓表决(包括此后最终过会的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此计算,截至目前的IPO首发通过率仅有83.27%,否决率则升高至11.67%。

若再将最新的终止审查企业数(据不完全统计达48家)合并计算,则今年至今的IPO审结企业数为292家(即通过的214家、否决的30家和终止审查的48家之和),审结通过率仅有73.29%,未通过率则为26.71%。

“今年以来,证监会继续严把审核质量关,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严格实施IPO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以从严监管促进优质企业上市,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邓舸说。

粉饰业绩成监管重点

“相比于净利润规模的大小,目前监管层对拟IPO企业审核更关键的因素,或许是对其成长稳定性和规范性问题的关注,这使得企业的业绩波动不再难以接受,增长的压力也因此略有所降低。”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

实际上,此前一位监管层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的主要工作,除了继续推动IPO提速常态化,以此来解决IPO堰塞湖问题外,也将着重关注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

而在6月9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邓舸亦同步强调了这一点。他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强化发行监管,严格审核,在严防企业造假的同时,严密关注企业通过短期缩减人员、降低工资、减少费用、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等方式粉饰业绩的情况,“一经发现,将综合运用专项问核、现场检查、采取监管措施、移送稽查等方式严肃处理”。

此前已经被否决的IPO首发企业案例中,原因涉及粉饰业绩的已经有些苗头。比如深圳西龙同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PO之所以被否决,主要原因正是公司净利润增长幅度与收入幅度不一致,且报告期内通过减员大幅降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监管层一定要保证申请企业的质量问题,好的企业大家都会比较支持过会,其次企业的规模也不是最关键的。”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

邵宇认为,监管层一方面在加速IPO的发行,但另一方面从过会率的数据来看又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在提高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上,是一直在做相应努力的,“监管层对于过会的严格审核也是给未来市场良性运营的一个保证”。

董登新则认为,IPO提速常态化除了满足投资者打新的需求,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未来推出注册制改革的内在需求,不过他也强调,对IPO企业进行从严审核的基础,并不能随着速度的加快而有所下降。

(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