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 内地开放助推香港过去20年繁荣 粤港合作期待CEPA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许尧伊 广州报道
2017-06-30 07:00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地区一直是广东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粤港合作的热度更是升温。如何看待粤港经济合作,粤港合作今后往何处走?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毛艳华认为,伴随着中国内地加入WTO和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内地的全方位开放助推香港过去20年的繁荣发展,巩固了其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就粤港合作而言,下一步期待一个更高级版本的CEPA,以适应内地服务业的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与香港6月28日签署《CEPA投资协议》和《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开启了CEPA再升级的步伐。

香港“中间人”角色更凸显

《21世纪》:怎么样评价香港回归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粤港合作的模式有何变化?

毛艳华:评价香港经济,一定要结合中国内地全方位开放的背景。

对于香港地区而言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3年中央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CEPA。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迎来了全面开放。从2000年到2017年,这短短十七年间,中国变成了贸易大国、世界第二经济体。十七八年的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从5000多万美元发展到今天大概是4万亿美元,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虽然2000年香港已经开始从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和贸易转型,但是直到内地全方位开放,其对贸易、金融、物流、航运等需求增加之后,香港在这些领域的中心地位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作为自由港,香港“中间人”角色更凸显了。

CEPA的签订则标志着香港与内地合作由早期基于制造业的前店后厂的模式转化为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分工方式。CEPA也在不断解决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粤港地区便利要素流通的问题。

《21世纪》: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迈入落地生根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也提上议程。如何看香港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功能和定位?

毛艳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背景是中国新一轮的全方位双向开放。过去,内地对香港更多的是引进资源、引进资本。但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了吸引的外资,成为全球第二大净资本输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要逐渐构建新的对外开放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包括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机制以及全方位开放、区域协调的体制机制。这些都需要中国加快营商环境的建设,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这过程中,香港要发挥的功能应该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而“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正是香港的国际化、是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与“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

香港需要发挥内地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尤其是经贸投资规则、专业服务与国际更加接轨的优势。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在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经验借鉴和示范作用。上海自贸区也提出来要对标港澳的营商环境,其标志意义深远。

具体到粤港合作领域,珠三角企业可利用香港的全球经贸网络、专业服务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珠三角城市还可以学习香港的国际化经验,构建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更高级的CEPA”

《21世纪》: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其他湾区都不一样,涉及到三个关税区。对推动高端要素在三个关税区自由流动,你有何建议?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个独立关税区,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以及港澳地区的事权。有些学者认为,应当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统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构。这种观点有合理性,因为协调三地规划属于中央事权。现在中央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思路也是粤港澳共同参与,三地政府先凝聚共识,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各自的利好,最终操作方案必定是三地都认可的“最大公约数”。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现在的经贸规则主要还是适应传统的制造业经济,缺乏要素便捷流通的法制保障和相关规则的兼容性,还不太能够跟海外市场兼容。这种不能兼容执行的规则会形成“大门开小门不开”的状况。因而,推动内地与香港要素便捷流通,需要更高级版本的“CEPA协议”,以适应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便捷流动。粤港合作的规则应该聚焦于怎么保护投资,怎么解决争端,怎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未来的全球规则相适应。

这种高级版CEPA完全可以先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尝试,成功后再推广开来。香港是个天然的试验地,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如果大湾区能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的话,对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经贸网络将有积极的示范作用。更高级版的CEPA需要粤港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和成果共用等方面开展更为广阔和深入的合作。

《21世纪》:从粤港合作的方式看,以往很多香港企业家到珠三角投资建厂,现在我们也发现开始有一些香港青年带着科学技术到珠三角创业。如何看待香港青年北上的意义?

毛艳华:香港的优势在国际化,汇集科技、高端人才资源,但市场空间有限。从趋势来看,如果香港青年想要发展实体经济,还是要到内地来,因为内地市场比较大。相比老一代的香港企业家,这一代的香港青年更考虑内地的创业环境,居住与生活环境也变得更为重要。因而,要想吸引香港青年,就要提供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这也将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营商环境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从数量上看,香港青年北上珠三角创业就业还不多,因而需要珠三角甚至内地更加努力。

未来的粤港合作需要经历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难的方面包括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的对接,而容易的方面则是推动珠三角地区放开就业市场,推动更多香港青年北上就业创业。 (编辑:赵海建)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