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呈现200万年世界史 二维码当选时代名片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望 上海报道
2017-07-01 07:00

上海博物馆呈现200万年世界史 二维码当选时代名片1.jpg

要把人类浩瀚两百万年的历史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并非易事,而大英博物馆依托庞大的馆藏,完成了这一挑战。“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了跨越200万年的世界历史。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表示,展览的灵感来源于2010年在英国播出的大英博物馆与BBC(英国广播公司)合作的同名广播节目。“这个系列广播节目有100集,每集考察大英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详细探查每件藏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此后,大英博物馆历时四年,将这100件物品编撰成同名书籍,并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推出了世界巡展,先后到达阿联酋、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并于今年3月登陆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6月28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第9站巡展至上海博物馆,并于次日向公众开放。

上海博物馆呈现200万年世界史 二维码当选时代名片2.jpg

100件文物中的历史

古埃及木乃伊是大英博物馆最具分量的藏品之一。在“大英百物展”的序厅,来自古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内棺”静静安放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柜内。

除序厅外,100件(组)文物被分成了八个部分布展,主题分别为: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适应与创新、邂逅与联结和我们制造的世界。各种展品既按时间顺序摆放,又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为引导,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整体史观。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这些物品涉及200万年以来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段、各个地区、各种材质,共同诠释了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

上海博物馆呈现200万年世界史 二维码当选时代名片3.jpg

其中,距今约120-140万年前来自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手斧,是人类先祖有意识制造的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公元前700-前600年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记录了类似于《圣经》的“诺亚方舟”故事,时间上却比后者早了约400年;约公元前1280年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再现了古埃及法老王的黄金时代;约公元前700~前695年的亚述浮雕,刻画了两位国王近卫军士兵,是亚述帝国军事扩张的写照;美国俄亥俄州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动物形烟斗,展示了当时北美居民以吸食烟草举行宗教仪式的实例;也门出土的公元100-300年的阿拉伯铜手,作为信徒献给神灵的供品,反映了该地在前伊斯兰时代的本土宗教信仰;著名的德国版画家丢勒制作的木版画《犀牛》,描绘了1515年印度吉吉拉特邦苏丹献给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犀牛……在展品中,共有9件来自中国(含第101件),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沬司徒疑簋(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青铜镈、东汉釉陶六博俑、唐三彩文官俑,以及元青花瓷盘等。

“展览背后的理念是让观众能看到特定时期内全世界人类社会的不同历程。”贝琳达·克里勒表示。

二维码反映时代

为了体现以文物沟通全世界以及共享的原则,大英博物馆的每一次巡展都会邀请当地临展博物馆自行挑选第101件展品,作为汇入“由文物讲述世界历史”大家庭的新成员。上一站中国国家博物馆选出的第101件展品是中国重返世界贸易组织时的签字笔和木槌。

从今年3月开始,上海博物馆通过公开征集,最终选择了“二维码”作为续写上海展的第101件展品。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表示:“一直以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品,没有现当代馆藏,所以第101年展品是一个难题。”

策展方要求,第101件展品应是一件结合展览所在地,反映人类历史且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李仲谋表示:“最终选择二维码是因为二维码已成为深刻影响当代社会的重要媒介,是当代生活的标志,同时二维码并不局限于上海,而是立足上海、面向世界,选择二维码体现了上海这样一座国际性都市的国际视野。”

最终上海博物馆决定赋予二维码以艺术品的外观,将展出的前100种物品经过技术上的处理后拼成一个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后,将能获得展览和上博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观众与展品和博物馆之间的互动。

据了解,该展览限流8000人。开放日当天一大早博物馆门口已排起长龙,有观众早上6点就开始排队等候,而中午参观人数就已达到上限。面对观众的热烈反响,上海博物馆决定在每周五18∶00-21∶00增设夜场,同时开放“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和“茜茜公主与匈牙利”两个特展。(编辑 董明洁 许望)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