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高手丨视频专访邵宇: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21世纪经济报道 韩迅 ,摄像 宋帅 上海报道
2017-07-07 18:24

放弃在高校稳定而悠闲的教学生活,投身到竞争激烈的卖方研究行业中,对于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挑战,“可以让我每天接触新鲜事物,并且,金融学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践。”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邵宇在思考另一个维度,即新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第一是在服务业发展、第二是在要素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是深度城市化。在他看来,依靠重点的区域里所形成新的投资增长,对中国维持每年6%左右的增速是至关重要的。

在枯燥的宏观经济研究中,邵宇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并受益其中。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别人解惑,并提出见解,或许我们也能够从他的智慧中,寻找到自己寻求的答案。

>>>以下为内容全文

(总时长08:13)

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师或首席经济学家而言

我比较喜欢看到现有的知识体系框架

受到新的事件的不断的冲击

因为这样才会去学习

 

去杠杆与保增长如何平衡  ( 时间 00:22 )

 

整个的杠杆去化跟整个的流动性的供应的总量

以及各个部门间不同的分布是直接相关的

比方说流动性的总量可以M2的增数来测度

其实现在从M2的角度来看

上个月的速度是9.6%

这个是三十年都没有来的新低了

那就意味着总体的流动性的投放比以前要慢的多

同时现在金融的监管正在加强

金融监管的很大用途是需要能够把金融机构的杠杆降下来

最终引导实体部门也把相应的杠杆降下来

因为杠杆的降低 流动性的收缩

就会带来金融风险的一定的去化或者释放

老的就是三驾马车  投资、消费跟出口

都不是太灵光

那怎么样选择新的动力能够接续

这(新)动力不一定要把我们推高到原来10%的水平

因为那时候需要大量的流通性去支持

包括杠杆的上升

现在因为在做杠杆的去化

能维持6%到6.54%的增速也已经不错了

这里头有一个微妙的平衡

这平衡既需要市场对未来的受益做理性的预期 也需要流动性

包括货币管理这个当局来做一些稳健的操作

两方面配合的话可能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更好的出路

 

关注美联储的缩表行为  ( 时间 01:44 )

 

对于美联储而言 最重要的不是加息 而是缩表

今年到年底几乎所有全球的几大印钞机

包括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

可能都会停止印钞

或者说放缓印钞的速度

那对于中国来说就比较微妙了

因为前两次美联储加息的话

中国都是通过银行间的利率调整

实际上某种意义是在跟进   加了十个BP左右

这次没有跟 这次没有跟的一个重要背景

我觉得可能在于现在看起来整个外汇储备的状态是比较平衡的

包括资金外流的情况也相对稳定

人民币汇率没有特别明显的贬值压力

所以这时候不跟

更多的是考虑到我们自身正在去杠杆的过程中

不能够特别形成一个紧缩的市场氛围

和一个一致性的紧缩的预期

实际上某种意义来说它在安抚市场

所以我们觉得 在目前这种状态下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现在问题就在于如果美国在收缩

它只不过是速度慢一点

这时候它对中国对全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大致判断 如果全球的央行美联储都在收缩的话

可能会对所有的金融资产的都会形成一轮价格冲击

对中国而言它能不能够避免

其实我们二季度已经经历了类似的冲击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先下手为强

在它的冲击在之前我们先自己做压力测试

先主动降低我们的杠杆跟泡沫的水平

那相对而言就为未来的缓冲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中国如果能在未来应付掉这种冲击

还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究竟能走得怎么样

以及投资人特别是居民对于中国的人民币的资产

对中国经济的整个信心和未来的预期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时间 03:45 )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以前的话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跟出口

某种程度都已经慢下来了

不需要讳言

但同时我们觉得新的三驾马车也正在慢慢启动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

我觉得它大致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服务业的开放和大规模的发展

因为以前主要是制造业

现在服务业的发展有一个先造的条件

中美之间试图达成一个叫做百日计划的东西

百日计划里头有很多内容是像

美国跟其他发达经济体去开放中国的服务业

这个有点像WTO 2.0了

以前更多开放的是制造业

现在是真刀实枪的要去开放服务业 包括金融服务业

第二个也是大家谈的比较多的叫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其实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也已经接近要快五年时间了

这里头确实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其实在包括国企、土地、户籍的改革方面

我们可能会期待更多的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举措

因为这些都会全力的去激活这些要素

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跟资金要素的一个活力

有了要素的活力你的供给才能提升

另外最后一个但是我们觉得反倒是可能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们可能要把未来的投资放到一些重点的区域上

我们也发明了一新的词 叫做区域性周期

就是说现在以中国自己的资源禀赋跟首促的一个发展阶段

比方说人口红利的下降

你不可能驱使杠杆再做更多的四万亿的刺激 更多的流动力的投放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

你应该把主要的投资跟相应的要素投放

投到那些重点的区域上

而这些区域上的投资所带来的性价比以及产出

比以前会高很多

也就是说很简单

你现在把钱全面撒

各个地方都增长10%

这绝无可能

但是你在那些重点的区域里去做这样一些相应的投资

那反倒能够维持整个经济的增速

而且这种投资的集约度性价比更高

而且是可持续的

 

湾区建设的意义何在  ( 时间05:56 )

 

湾区是一个很时髦的词

大家会说东京湾、纽约湾、加州湾等等

因为湾区通常是一个要素比较丰富、交通比较便利、人才比较聚集、创新高度密集的一个地方所在

对于粤港澳我觉得确实应该把粤港澳、渤海湾、杭州湾放到一块看

就是湾区都有类似的特点

你怎么样通过制度的改进、通过更多要素的激活以及这些改革的一些措施

使得这边更加具有创新、民间的经济具有更多的力量

 

珠港澳的桥今年就要通车了

那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里头有大量的良好的企业

有中国的制造型企业、有香港的离岸中心

那这里头的投资很多

包括移去更多的人在落户

并且真正的能够生活下来

这就有很大的空间

 

另外一个湾区就是杭州湾

也就是泛长三角的整个一片区域

包括嘉兴、嘉定、包括上海、包括长三角广阔的这些腹地

不管是在这些地方进行房地产的投资、制造业的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共服务的投资

它的产出一定会比在全面广泛的撒网

肯定会有效率的多

比方说广州它更多的是高校

良好的高校和比较舒适的生活氛围

深圳 深圳就是一个全面的创新的中心

香港 香港是一个离岸金融中心

整个广东的九个市 江门 它是高新的农业基地

大家有一个分工 形成互补

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这里移居、生活

并且自由流动

比方说这个人才他可以在深圳工作

也可以在香港工作 也可以在澳门工作

完成一个非常简便的通关跟自由流动的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就意味着市场它确实已经在自由的驱动和配置这些要素

这样效率就能够提高

而且很多创新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

更多的国家把一些相对的基础设施

包括像这些大桥都投注在这上

那么自然它就会唤起更多的增长的潜能

以及有基础设施做配套

所以它未来超越像加州湾区、东京湾区

我觉得是指日可待的

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既然粤港澳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其实在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的这样一湾区也一样能够做得到

微信图片_20170428165209.jpg

(编辑:张佳俊,曾婷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