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许鞍华尽可能减少了战争场面和传奇性,而诉诸她最为擅长的日常生活领域。她摒弃了史料当中刘黑仔富有传奇色彩的事迹,而选择较为平凡普通的那些素材……
文/张冰
看完《明月几时有》,人们惊呼:周迅老了!
作为一个从《绿衣红娘》时期就看周迅演戏的影迷,我有点不以为然。谁能永葆青春?快二十年了,观众都从奶娃变成了奶娃的爹妈,凭什么要求女演员永远长一张未婚妻的脸?周迅四十多岁还要演少女,是中国电影留给女性的空间太逼仄。实际上,在《风声》时,周迅的脸在特写下就已显露疲态。2008年前后,中国影视剧刚经过了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高潮,打着抗战旗号的《风声》放在这样的序列里明显显得有些“另类”。不过,周迅饰演的地下党顾晓梦在电影结尾的自白,是唯一令人怦然心动的时刻,就好像《黎明之前》里的水手之死,《潜伏》里的“为人民服务”,是为整部作品定调的。由此,我也有点意外,以文艺女青年气质著称的周迅,在这部戏里“力挽狂澜”,她的独白使得影片和革命历史主旋律多少产生了一些关联。
不过,想想也自然。《明月几时有》里,周迅扮演的国文教师方姑因为爱读茅盾的作品而毅然决然地走向抗战之路,历史上,文艺和革命的血缘,本来就相当之近。所以,拍文艺片的许鞍华,自然可以拍出政治意味浓厚的《投奔怒海》和《千言万语》。而这样一位敢于正面碰触历史与政治的女导演会拿出一部港人抗战作品,也就不稀奇了。
《明月》的主角是香港的底层民众,从卖鱼郎到小学教员,从憨憨傻傻的村姑到目不识丁的老人,《明月》展示出香港的贩夫走卒是怎样一步一步卷入到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去的。为了和流行的抗战作品有所区别,许鞍华尽可能减少了战争场面和传奇性,而诉诸她最为擅长的日常生活领域。她摒弃了史料当中刘黑仔富有传奇色彩的事迹,而选择较为平凡普通的那些素材。我们罕见地看到了抗日战争当中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叶德娴饰演的方母给女儿炒一盘嫩嫩的南瓜,在日军搜罗花姑娘时迅速拉灭电灯。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带给方姑一包茶粿,两个人笑闹着在天台分食。年轻的姑娘在战乱时纷纷出嫁,媒人不够用,同时进行的多个婚礼便只好争抢同一个媒人。久石让的音乐中和了战乱的焦灼与急迫,使得大多数场景都具有一种轻松、宁静甚至不乏明丽的气氛。
平心而论,和叶德娴、鲍起静、梁家辉等老戏骨比起来,彭于晏的幽默,周迅的清新,霍建华的沉郁,都差强人意。不过,在三位主人公的恋爱问题上,电影处理得倒也相当节制。刘黑仔和方姑水边告别,是英雄儿女的格局——山高水长,胜利再见!
与这种节制与含蓄相比,霍建华饰演的地下工作者李锦荣与永濑正敏饰演的日本大佐的戏码,就显得有点“多余”。当永濑正敏挥刀砍向霍建华的小腿时,电影院里响起了暧昧的笑声。点题的一番对话也产生于二人之间,二人探讨了“明月几时有”里“几”与“何”的区别,随即,大佐勒令霍建华以明月为题七步成诗,霍建华吟出了明月相思的诗句。这两场重头戏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恐怕只有放在许鞍华整个的电影脉络里,才能多少得以理解。在《客途秋恨》和《男人四十》等影片里,许鞍华都曾以古典诗词来表达她对于文化中国的认同。永濑正敏先以诗词与霍建华结交、霍身份暴露后被日本人枪杀的情节,则撕开了文化倾慕与政治认同之间的裂缝。借此,明月这一古典意象也富含了政治意味。可惜的是,这一表达在电影里相当古怪,或许,这是许鞍华在影片里埋下的一个有些含混的结节吧。
《明月》的高潮是方母和春夏饰演的地下工作者被枪毙,这是影片为数不多的残酷场面,子弹穿透她们的太阳穴,激荡出几滴鲜血。尽管许鞍华有意与宏大叙事拉开距离,但这一就义的时刻,仍唤醒了观众无数镌刻在影像当中的历史记忆。平凡如方母,也和江姐一起,并峙于人民英雄的行列之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