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漳州:复制厦门还是成为自己?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帆 福建漳州报道
2017-07-22 07:00

从“农业立市”到“工业强市”,漳州的发展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不过行至当下,宜居似乎又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城市竞争力。

编者按

一线城市的外来人口开始减少,省会的经济越来越强,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迎来春天了。这是过去的一两年来,中国的几大都市圈正在发生的变化。

房地产的光芒并不能掩盖正在发生的巨变,不管是资金外溢,还是限购使然,都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正在面临着一场价值重估,虽然很多时候这种重估以房价的上涨为表现形式。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一线城市为引领,进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城市,对外开放时代的口岸城市,还有最近几年整体变强的省会城市。

如今,传导效应轮到了曾经被忽视的三四线城市,这里作为城市连接农村的第一站,作为城镇化的前沿地区,开始承接来自城市的大量要素资源,一头连接着城市的产业和人口,一头连接着农村的人口和需求,越来越多的产业转移到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家乡,就业生活。

在京津冀,有靠近北京的河北廊坊、沧州;在长三角,有上海西南的嘉兴、紧邻南京的镇江、芜湖;在海西,有靠近厦门的漳州;在珠三角,有迎接深圳东进的惠州;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湖北的宜昌,湖南的株洲,等等。

他们或与一线城市紧邻,或与省会、省内核心城市相近,又或者,有着独特的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在某些经济数据上迸发闪光点。

他们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在新产业、新经济方面有所建树。比如惠州的导航产业、芜湖的机器人产业、株洲的智能制造等等,可谓“小城大势”。

为了更好地观察这些“强三线”城市的生长逻辑,本期国家经济地理选取了经济总量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人均GDP在6万元以上的非省会城市,作为“强三线”城市的入围指标,再辅以人口、交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表现,来观察这些新锐城市的崛起与面临的挑战。(何苗)

11.jpg

     

家住东北的王先生最近在他的圈子里四处打听,给父母在福建漳州买套房养老,是否可行?随着越来越多的东北人往返于海南和东北之间越冬度夏,他们选择的目标也逐渐从海南向周边-扩大,广东、福建等地宜居且生活成本不高的城市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

实际上不仅是东北人,不少北方人也开始追逐这种随气候和环境迁徙的生活方式,似乎成了中国人生活中新的仪式感。这背后,又催生了南方宜居城市的机遇。

从厦门核心区域驱车到漳州,全程约60公里,耗时一个多小时。进入漳州境内,几十公里没有陡坡。

在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的福建省,漳州是最大的平原,向东与厦门本岛、台湾隔海相望,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

去到漳州,几乎所有人都会介绍,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好,宜居,不比厦门差。这个被本地人形象地称为“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地方,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13.3%的第一产业比重,一度的农业立市战略影响深远。

相比北面的福建经济重镇泉州,漳州的城市性格更加安逸闲适,泉州却更多了一份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心态。

从“农业立市”到“工业强市”,漳州的发展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在工业战略的统领下,漳州已连续三年成为福建GDP增速最快的地区。

不过行至当下,宜居似乎又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城市竞争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年在漳州最大的感受是房价的上涨,这也是所有“强三线”城市的共同标签。不过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目前这种涨势得到了控制。

11-1.jpg

走出“失落”

安逸的漳州在农业时代曾是福建经济最好的城市之一,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它一度进入“失落的时代”。但近些年,漳州先后确立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路,大举引进台资,设立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蓝田工业区,建立漳州港,工业正在带动漳州的发展。

另一方面,伴随着厦门的产业外溢,漳州也迎来了另一重机遇。

福建省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厦门的产业、人才外溢对漳州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帮助,另一个原因在于,在全国的稳增长举措以及福建省的政策背景下,漳州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包括区位、资源等。

2016年,漳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5.34亿元,增长9.3%,高于全省增速0.9个百分点,已连续三年成为福建GDP增速最快的地区。

其中一个亮点是,2016年漳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8.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也比上年增长了25.6%。

漳州的工业增加值在2016年达到1220.17亿元,已经逼近邻近的厦门1318.35亿元的同期水平。

时间拉回到2002年,厦门在那一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1.5亿元,同期漳州仅有598.57亿元,仅为厦门的53.9%;这一年,漳州第一产业的占比高达28.3%,第二产业为33.5%。

也就是在那一年,漳州召开“全市工业立市会议”,系统提出了 “工业立市”战略,并随后提出,加快工业发展是漳州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所在、战略所为和后劲所需,要把它作为提升漳州市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来推动。

农业大市漳州自此走上了工业发展的全面提速阶段。2006年,漳州又再度提出“工业强市”战略。

大力引入台资企业是漳州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2002年,漳州引进台湾著名小家电企业灿坤集团,建立占地16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的工业大项目。到2016年,漳州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内,产值超10亿元的有福欣、灿坤、统一马口铁、福贞、凯景、长春化工、新格、金之榕等8家台企。

2009年至今,漳州已成福建工业第四城,工业总量和增加值排在泉州、福州、厦门之后。

2016年,漳州发布《关于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至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50%;至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

从产业类别来看,漳州曾确立以“4+4”产业(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主导产业和石化、钢铁、汽车汽配、船舶四大战略产业)为主要支撑的重点工业产业体系,既围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致力于培育新兴产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信息部部长郑宇劼长期关注及研究漳州经济,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漳州的产业丰富度非常突出,从养殖到农产品加工,从电子到重型工业,包括一直有优势的农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点。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认为,漳州正在迎来它的后发优势。

厦门产业外溢

漳州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福建古雷石化公司正式成立,古雷整岛搬迁和征地清海工作全面完成,锦江石化芳烃一体化项目正式签约,双鱼岛填海工程竣工验收,漳州核电一期工程“两评”报告获批。

厦门金龙汽车也在漳州汽车产业园内设立了新的基地项目,今年4月,金龙汽车发布公告称,在漳州异地迁建年产2万辆的大中型客车生产线。

漳州一位经济观察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漳州已经承担起了厦门大后方的角色。而厦门的产业外溢主要分为两部分,一类是重化工类的主动外迁;另一类是土地资源等因素,一些中小企业选择到厦门周边发展。

推动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一体化发展,是福建省近年来的重要战略之一。2016年,《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快厦漳泉一体化发展,统筹安排产业布局,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013年,厦漳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连接起了厦门的海沧投资区和漳州开发区。

创业者吕一鸣(化名)也正是在2013年从北京来到福建,他重点考察了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城市,最终选择了漳州。

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那个时候对漳州的评价特别好,适合小公司创业,生活环境也不比厦门差。

在网上一个关于漳州和厦门的问题下面,吕一鸣写道:漳州的一大特色是农产品,平和的水果、华安的茶叶、漳浦的渔产,老百姓每年能实实在在赚到钱。漳州没必要和厦门比,厦门适合总部经济,漳州有腹地,两个地方相互协作。

厦门全域仅1700平方公里,漳州算上它下辖的两区一市八县,共有1.26万平方公里。丁长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厦门的土地成本逐步走高,一部分制造企业选择在漳州建园区,也带了一些就业人口过去。

郑宇劼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厦漳泉的关系跟广东深莞惠的关系很类似,但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厦门作为核心城市,对高端要素的吸附力强,但它的经济体量不够大,甚至弱于泉州,这也导致它更多地呈现出虹吸效应。这几年厦门空间资源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业外溢才日趋明显,这也在漳州不错的经济数据中体现出来。

“以前厦漳泉一体化的时机并不成熟,三地的竞争大于合作,现在看起来,这几年已经开始有了变化。”郑宇劼说。

一体化同时体现在交通联通上。从漳州火车站到厦门北站,最快的高铁19分钟可抵达。但从厦门北站到岛内,还有几十分钟的车程。漳州民间更关注的是厦漳泉城际轨道R3线,建成后,一个小时内即可从漳州主城区到达厦门岛内。

除了与核心城市在产业、交通上的衔接,房价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三线城市的壮大。尽管R3的开工建设时间往后延了几次,而漳州房价已经“等不及”。

作为创业者的吕一鸣去年在漳州买了房,当时每平米8000元,今年涨到了20000元。而当地的市民大多会把过去几个月房价的上涨,归因到厦门房价的上涨、限购,以及两地互通轻轨的前景。

不过,随着调控措施的持续,近三个月来,漳州房价已进入冷静期,一度上涨至20000多元一平米的主城区二手房,有一部分回调到了17000元左右。 (编辑:何苗)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