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会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7-29 07:00

近日,有专家表示中国已经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引起舆论争议。对此观点,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回应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不会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他也承认,中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过关期,实体经济的循环不畅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是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我们正面临跨越这一陷阱的门槛,如果真的有中等收入陷阱这一现象的话。中等收入陷阱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而是一个笼统的观察,比如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世界银行如此概况:在20世纪后期的工业化浪潮中,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便陷入到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这显然是由观察得出的判断,而原因,世界银行认为,在这一阶段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的确,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其比较优势会削弱,如果这个时候不能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发展效率,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能陷入停滞。如果这个时候该经济体社会建设滞后,比如贫富差距很大,裙带主义盛行,教育和人力资本跟不上等等,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在经济停滞后面临社会与政治动荡,长期无法摆脱。人们有时候也会用拉美陷阱来描述这种现象。

纠缠于概念意义不大,但是,不管是中等收入陷阱,还是拉美陷阱,实际上都在提醒追赶型的经济体,如果不能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发展模式以保持持续增长的能力,经济增速会放缓,社会可能无法承受而发生动荡,动荡进一步冲击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陷入不良循环。

中国的确面临增长速度下滑,生产效率降低的挑战,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都存在失衡。中国劳动红利的消失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优势遭到削弱,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技术升级的压力,现代服务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现在就断定中国已经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是非常不客观的。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还未陷入停滞,继续保持增长。其次,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早就开始全面推动改革以避免转型受挫。这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分配方面要求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同时,还加大了人力资本投入力度,要求通过改革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等。改革的作用需要时间显现,在改革还在进行过程中就认定“中国已经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做法显然是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

与其他已经跌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相比,中国有两大特殊优势。首先,中国体制的高效率与其他追赶型经济体不同,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力量推动改革,而在其他一些政体当中,一旦经济增长放缓朝野就会相互攻击,社会的不平等又引入动荡的民意,从而让斗争将整个国家劫持,根本没有力量和机会推行改革。其次,包括拉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在内的经济体,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更别说能够保持全球竞争力。中国不仅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全产业链,还巨额投入到研发与创新当中,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非常大。

一些持悲观论调的人,断定中国已经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相当程度上是希望通过“恐吓”的方式督促中国加快改革,我们相信这些人并不真的希望中国停滞不前。这种悲观论调积极的一面,就是警醒我们必须严肃对待“中等收入陷阱”,上下同心,加速推动改革。我们也要看到,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问题导向,要求用钉钉子的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时刻提醒我们面临的风险与阻力,正是这种时时刻刻的危机意识,决定了中国政府必然会带领全国人民,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