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中国经济筑底及转型成功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8-15 07:00

上周一些分析员还在评论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本周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消费等数据均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包括此前已经发布的PMI、进出口数据、CPI等数据,显示出7月经济数据全面回落的趋势。

比如,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4%,较6月大幅回落, 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6.8%,并创今年以来新低,其中,制造业、房地产投资增速均大幅回落,均创下2016年8月以来新低。7月地产销量同比增速大跌至2%, 7月社消零售名义、实际、限额以上零售同比增速分别为10.4%、9.6%和8.6%,均较6月下滑。

国家统计局对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6月份有所放缓解释说,一是今年7月份全国大面积的高温天气,高温酷暑之下,停产检修的企业比上年明显增加。二是今年部分南方地区洪涝灾害比较严重,也一定程度上对工业生产带来了一些影响。三是按照新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有一些地区加快了淘汰一些环保不达标的过剩产能的力度。

7月工业、消费和投资数据虽然均低于市场预期,但各项数据均好于去年同期。由于上半年一些主要的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鼓吹新周期,炒作周期股,给人一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加快的印象,因此,市场会对7月数据的全面回落有一种不适感,并可能做出过度的解读。

实际上,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温和放缓是必然的,不存在所谓的新周期,这一切都是由政策所决定的。首先,中国将金融安全置于更重要的位置,降杠杆、防风险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那么,金融领域的降杠杆必然会影响到资金成本与信贷增长,尽管政策要求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在降杠杆的起初阶段,信贷规模与增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对实体经济可能是比较温和,趋势却难以改变。

其次,中国政府对资产泡沫进行全面抑制,一二线城市相继推出日益严格的调控措施,价格基本被冻结,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也渐近尾声,再加上一系列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建立,因此,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增强,会影响到房地产投资。2017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97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0683亿元,增长10.0%,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其三,中国政府也在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增量,因此,除了中央财政支出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能力会持续下降,会影响到基础设施投资。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0.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4.9%,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4%,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3%,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

因此,从一个较为长期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所谓的“新周期”,中国在去库存、去产能之后,将面临艰苦的去杠杆进程,不管是金融降杠杆,还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都是一个漫长的挑战。这意味着传统上依靠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将被淡化,中国市场规模之大造就了经济的韧性更强,因此,市场不必过多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这是一个新常态阶段,一直到创新驱动力足以支撑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周期。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磨炼,企业才能踏踏实实地向内挖掘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与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整体上的提质增效。

实际上,从数据上看,出人意料的不是7月数据的全面回落,而是6月数据的意外向好,6月具有某些因素叠加的偶然性,7月只不过恢复常态,延续4-5月的趋势而已。因此,市场不必因为7月的数据回落而悲观,只能说6月数据的意外为市场“造了一个梦”。中国经济筑底以及转型成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更应该向内部要潜力,而不是过度关注外部环境并患得患失。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