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收入分配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祝乃娟
2017-08-22 07:00

8月21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启动仪式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经过了两年多筹备,是中国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新机构,主要宗旨在于促进全球发展问题研究和交流的新事业。

可持续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为了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其中社会公平备受关注,此次报告中提出的“下一步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以提高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水平为重点的配套工资政策”就成为该报告的最大亮点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2012年到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474、0.473、0.469、0.462。2016年是0.465,比2015年提高了0.003。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略有升高,主要是因为城市一部分低收入者养老金的收入增速略有放缓,农村一部分只靠粮食生产收入为主的,由于粮价的下跌,收入略有减少。但是,正如该报告所指出的,城乡居民增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持续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增收渠道过窄、增收空间有限等挑战。此外,收入分配政策对不同群体的激励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工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需要明确的是,经济下行压力并不应该被看作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主要障碍,首先,不少发达国家都曾面临过这种挑战,但这并不是整个社会不断走向公平的一种阻力或者障碍;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8月15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年度评估中,将中国2018-2020年GDP年均增速上调为6.4%,此前预期为6.0%。随着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止住了增速下滑的势头。尽管对于“新周期”仍有争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上半年经济良好走势为下半年的深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三,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着眼于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这可以提高潜在GDP增长率,实现中长期增长。最后,我国也正在不断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非常重视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实际投入应用,这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与政策,而且许多地方也不断应创新需求而开始了种种吸引人才等城市发展战略。

报告也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几个重点,这包括: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制度,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十二五”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善,但是,一些体制性因素仍没有被完全消除,这仍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克服这些来自初次分配层面的拉大收入差距的因素。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依然在于初次分配层面,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它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公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十三五”着重在于消除初次分配中那些造成不公平的收入差距的机制性因素,也就是说,初次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它并不是完全不顾效率,但是这里的效率需要是合法合规的,而那些由垄断、腐败、寻租、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导致的收入差距,应该被抑制。

坦白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改革,因为许多来自初次分配领域的问题,最终还将有赖于更高层面的改革,确立与完善良好的市场秩序、竞争规则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对于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同时,再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备受社会关注,因为如果说初次分配制度中存在一些“隐秘”的不公的话,那么再分配制度中的问题,人们是更容易看到的,比如针对居民的减税政策,再比如转移支付制度,这些对人们来说都是“显性”的,一旦发生趋向公平的改革,那么人们能立即享受到实际的好处。(编辑 李靖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