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今日头条薅小资知乎的羊毛,月薪1万能挖走多大的V?
“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一张来自“恶魔奶爸”的朋友圈截图,一夜间将“知乎大V”这个特殊群体推向聚光灯下。
微信公众号“恶魔奶爸sam”刚发了篇标题是《我就是那个被挖走的“知乎大V”恶魔奶爸,我有话说》文章,提出并解答了七个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我为什么要选择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给了我多少钱?
2.靠写字挣钱是不是就是罪恶的?
3.知乎是不是真的药丸?如果药丸?原因是什么?
4.靠写字挣钱就代表主职做的不好咯?被头条签约就是穷逼咯?
截止发稿时,该文章的阅读量逼近9万。
事件的起因其实就是昨天下午:恶魔奶爸发了条朋友圈,表示“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了3000多个知乎大V,刚把我也签了,而且是给钱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领高。签完以后所有内容不可以再发知乎。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被抢完了,所以知乎的质量每况愈下……”
在知乎上,“恶魔奶爸Sam”,定位“英语和职场攻略”,有45万粉丝,一共获得了66.5万次赞同,算是知乎上的超级大V。
该消息一经公布,便引起轩然大波。知乎上迅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的传闻?”,迅速积累了1364个回答。
其中包括一些知乎大V的“鄙视”,比如一位叫“张小北”的电影、编剧话题优秀回答者称,能被花钱签走的赶紧走,大家都开心。同时他还表示质疑,如果要靠这个所谓的“大V”挣钱,那请问自己本职工作做得如何了?
另一个更近似调侃的看法也有一定代表性:知乎上平时都号称自己年薪百万,怎么为了月薪1万就签卖身契了。
恶魔奶爸的部分回应就针对这些近似“嘲讽”的言论,比如张小北的回答被他直接截图在文章中反驳。
知乎官方也迅速发出了声明,声明中称,知乎不认为知乎可以被批量生产和制造,答主在知乎收获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分享获得尊重、乐趣和新机会。况且知乎也在为用户变现做努力,比如在线知识分享产品live,演讲者平均时薪超过一万。
更有趣的时候,悟空问答刚刚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悟空问答欢迎所有人》的文案,里面强调:悟空反对鄙视链、好为人师、关闭评论、装、道德制高点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要么是知乎社区氛围中的负面标签、要么是知乎特色,比如答主可以有多种方式限制评论。
一时间,知乎、今日头条、知乎用户和头条用户的气氛有点剑拔弩张的味道。
但其实这并不是新闻。
从悟空问答的签约答主反馈来看,悟空花钱“买人”的做法应该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最近三个月在加大力度,昨日由“大V”引爆,成为热点事件。因此从短期看,对悟空问答来说,或许月薪1万砸作者的影响力价值要大于实际价值。
1万元成为这次舆论发酵的关键词,从曝出的细节看,对答主而言,这1万并不好挣:每个月至少要贡献15篇带图回复答案,每篇不少于500字(一种说法为800字),同时回答还要被评级。这也意味着1万元是上限,答主到底能不能拿到1万还两说。
据称,悟空的条件中,对头部KOL(关键意见领袖)另算,但从大V们的反应看,似乎并不积极。
在知乎“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的传闻”问题下,最高票答案是著名写手张佳玮,认为"这酬劳不高,低不了我付出的经历与麻烦。”排名第二的谢熊猫君直称“在我看来有点侮辱人了”。
有专媒介创始人朱泓源告诉《21CBR》记者,因为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是给客户在知乎上做推广,因此与知乎排名靠前的大V均有联系,“愿意去头条的人不多,因为签约后在头条的内容就是排他的,大V认为投入和回报比不符。恶魔奶爸大概最大的牌之一了。 ”
朱泓源把“知乎大V”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张佳玮、恶魔奶爸这类头部KOL。他们各自有擅长的专业领域(比如张佳玮是著名篮球写手、恶魔奶爸是英文大拿)。为了影响力、曝光量和粉丝,他们也常回答一些其他领域话题,其实是一种专业+泛知识回复的路径,这部分头部KOL的数量有限。
第二类是几乎聚焦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答主。朱泓源强调这其实才是知乎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可能不如头部大V的影响力大,点赞数高,粉丝多,过去为知乎贡献了有价值的知识的沉淀,这些知识沉淀构成了知乎如今的底气。
从“知乎VS头条”大讨论中看,这部分人在平时缺乏流量变现渠道的答主,会比较乐意接受悟空问答的合同。
比如有一位某专业领域的学生说,自己还要做毕业设计,与头条签约正好是自己专业能力变现以带来稳定收入的机会。
朱泓源坚持认为,这部分答主在将来也有可能回流知乎,因为补贴没有长期持续维持在高标准的先例。
其次,悟空问答还需要在社区的软环境上努力,钱能买来内容,但激发讨论、分享的社区氛围和机制需要时间建立,如果补贴的时间落后于机制建成的那一天,答主回流的可能性会很大。
对知乎来说,头条挖角的影响也不在当下所谓的内容质量下滑,《21CBR》曾采访知乎创始人周源时,他不止一次提到,知乎这种内容去中心化的生产机制对每个有干货的用户都是友好的,每一个知识分享者都能在知乎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因此,短期内,即便知乎真流失了300个“大V”,对其影响也不会太大。一方面,他们生产的内容还在,另一方面,知乎的机制会很快孕育出来新的“大V”。
头条挖角的影响力则在更大程度上会像一个导火索,在心理上撬动“大V”对知乎的吐槽,并将其公开化。
比如谢熊猫君虽然说“在我看来有点侮辱人了”,但话锋一转,又强调这都能吸引到人过去,知乎应该反思自己对作者的利益策略问题。
知乎与作者的利益博弈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是知乎从开放至今就存在一个问题,内容水化。
比如部分高赞答案要么是撩拨情绪,要么是抖激灵,这是社区对知乎诟病的另一个集火点。对知乎来说,真正决定自己命运的,还是知乎开放后至今的积弊能否在机制上尽力消解。
来源: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编辑:毕凤至)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