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施一公许晨阳缘何获得2017未来科学大奖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清清 北京报道
2017-09-10 15:19

三位获奖者分别在量子通信、剪接体相关疾病治疗及代数几何理论上拥有重要突破成就。

9月9日,2017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公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清华大学教授    施一公及北京大学许晨阳教授分别获得“物质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据介绍,今年“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学方面的创新技术,包括高全同性单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纠缠源、独立光子间的量子干涉、线性光学量子逻辑操作等。潘建伟团队在2016年使用光纤在北京和上海间建设了世界上最长(超过2000公里)的量子链路,并通过十几个可信中继站来克服脆弱量子信号的衰减;还率先发展了包括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量子存储和相位稳定方法在内的量子中继技术,来最终取代这些可信中继。

此外,潘建伟团队还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双向量子链路,使得星地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可以超过千公里,成码率超过1kbps。这是一个在极端条件下(大气湍流、强震动、强温差、宇宙射线等)首次达到的高精度量子光学操控实验。这些发展最终将带来一个连接中国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实用量子网络。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作出重大贡献。据了解,RNA剪接的异常可以导致多种人类疾病,但是,在施一公博士的研究之前,剪接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没有得到阐明。应用近年冷冻电镜的技术突破、结合前人对剪接体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施一公博士首先解析了真核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果,第一个揭示了活性部位,很大地推进了我们对剪接体复合物的理解。

继此,施一公博士解析了剪接过程剪接体三个重要中间过渡复合物的结构,显示剪接体功能重要的重构和结构基础。施一公实验室的结构推动我们对剪接过程的机理理解,为治疗剪接体相关的人类疾病提供了结构框架。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为今年首度颁发的奖项,其获奖者许晨阳在代数几何学上作出了极其深刻的贡献。许晨阳在与C. Hacon和 J. McKernan的合作研究中发展了具有对数结构的一般型空间序对的有界性理论,这极大地推进了一百多年前Hurwitz在代数曲线情形的古典结果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肖刚在代数曲面情形的工作。

这一理论的其他重要应用包括Shokurov的ACC猜想的完全解决,以及在任意维数推广Deligne-Mumford的稳定曲线理论。许晨阳与李驰合作建立了用极小模型纲领研究Fano代数簇的K-稳定性的一种理论架构,可以将涉及K-稳定性的问题归结为特殊检试构型的研究。许晨阳发展了极为可观的理论和突破性技术,解决了一系列代数几何学中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几何问题, 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为代数几何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第一个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强调奖励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的,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过时间考验的原创科研工作的科学家。据主办方介绍,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科学家委员会推荐出国际专家作为提名人,候选人产生后,请全球范围相关领域专家对候选人的工作给予评价,科学家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投票确定获奖者,并请清华大学法学院高西庆和毕马威组成监管委员会,监督整个评奖过程。

目前未来科学大奖现科学家委员会由15位著名科学家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丁洪、芝加哥大学何川、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普林斯顿大学李凯、香港科技大学励建书、斯坦福大学骆利群、李政道研究所季向东、北京大学饶毅、北京大学田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美国西北大学夏志宏、哈佛大学谢晓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及美国Scripps研究所余金权。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为680万人民币(约合一百万美金)。其中,“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定于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

(编辑:袁一泓)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