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粤港澳和环杭州湾大湾区都应主打“科创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建莉 ,叶晨豪 上海报道
2017-09-14 07:00

大湾区城市群最重要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即通过建立这些湾区集聚科创资源,使它们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

2017年以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环杭州湾大湾区在地方区域发展语境中首次被提及,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湾区时代的讨论不绝于耳。

这两大湾区,分别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传统的中国经济增长极,在地理形势、经济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对比目前世界公认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等几大湾区,它们也正在力争成为下一个全球区域创新中心。

“中国的‘大湾区’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城市群,要义是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区域科创中心和新经济的策源地、集聚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

今年年初,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陈宪随后提出“应当将沪杭甬大湾区都市圈发展规划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是后来被官方提及的环杭州湾大湾区。

中国寻找新增长极

《21世纪》:为什么全球很多科技创新的集聚地都在湾区?

陈宪:湾区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它是一个地理的描述。湾区现在是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的代名词,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策源地、集聚地。

目前,世界主要的湾区有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一提出,就被认为将是全球的第四大湾区。

美国的纽约湾就是当年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移民美国时登陆的地方,这个地方是美国最早十三个州的所在地,也是最先发的地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则有更多的机缘巧合,斯坦福大学和科技创新产业园为它提供了条件;在日本,则有东京湾引领发展。

有统计表明世界经济总量约60%都来自这些湾区,为什么这里成为科技创新、新经济的集聚地呢?科技创新、新经济以精英人才、人力资本为本,湾区在这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人才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包括气候、环境、公共服务、交通等,湾区得天独厚。

《21世纪》:粤港澳和环杭州湾大湾区的提出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陈宪: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再仅仅是传统要素的投入,而需要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要素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本和技术。湾区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

那么创新资源在什么地方最丰富呢?就目前而言,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是粤港澳。创业创新需要技术也需要钱,香港是个资本比较集中的地方,同时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是个很好的契机。

过去我们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从长三角到长江经济带,但是,科技创新不可能在这么大的地方去落地,因此,湾区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在寻找新的增长极。

所以,要找出一个科创和新经济更集中的地方,就在珠三角地区凝练出粤港澳,在长三角地区凝练出沪杭甬(环杭州湾)。

与粤港澳大湾区包括9+2城市一样,沪杭甬大湾区,除了上海、杭州和宁波外,苏州、舟山、无锡、嘉兴、绍兴、南通等城市,也在此范围内。

《21世纪》:这些大湾区的具体定位是什么?

陈宪:中国当前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瓶颈,大家常提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其实,中国还是要发展大城市。那发展大城市用什么方式呢?城市群的方式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发展大湾区,其实落脚点还是在城市群。上海和深圳作为超大城市,已经遇到空间限制的问题,但是,它们和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就可以缓解这类问题。

归根结底,大湾区只是个地理描述,目的是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推动城市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讲大湾区城市群最重要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即通过建立这些湾区集聚科创资源,使它们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因此,两大湾区更多地要在新经济、科创等角度发挥带动作用。

两大湾区都应科创起家

《21世纪》:目前环杭州湾大湾区区别于粤港澳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陈宪: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结果导向,就是上海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经济策源地,将是沪杭甬湾区的核心优势。

杭州重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新一代智能化技术的信息产业在杭州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宁波、舟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城市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而嘉兴已成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其所带来的以经济、创新和资本资源集聚和辐射为主导的区域经济融合,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官方提出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呼应,要义就是使它们共同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区域科创中心和新经济的策源地、集聚地。

《21世纪》:从创业创新的氛围来看,两大湾区现在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陈宪:现在的创业不仅仅是初创。中国有些大公司在内部创业、平台创业,即便从国际上来看也是不逊色的。华为手机就是华为内部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创业的成果,海尔的馨厨智能冰箱就是留学回国人员在公司平台创业的产物。

此外,还有一种创业模式以大企业裂变的形式存在,大企业本身成为了一个创业的学校。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大企业提供的平台给予了创业者一个很高的起点。

无论是粤港澳还是环杭州湾,都应该从科创起家。从科创的角度来讲,环杭州湾大湾区杭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浙江本身比较宽松的环境,给制造业及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互联网+”与智能化的融合则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1世纪》:两大湾区要实现大发展,还有哪些问题比较迫切需要解决或改善?

陈宪:环杭州湾从某些方面来讲,条件并不比粤港澳差。当然,环杭州湾大湾区也会有行政区划的问题,但嘉兴成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很有创新意义。因此、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都是湾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

香港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其培养的大量人才如何充分地在粤港澳区域流动,还需要再进行更多的制度和人文方面的探索。因此,大湾区的深化改革除了行政区划,还需要关注人才流动的问题。

在过去,移民比较多的地方更能创业创新,美国的三次大移民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大规模移民在未来世界不太可能,创业创新主体需要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而内生型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大学。美国硅谷有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等,波士顿则依靠MIT,以色列有以色列理工等,这也是深圳等地需要重点强化的方面。

(编辑:何苗)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