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驻华大使:我们希望海里鱼多还是塑料多?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青亭 北京报道
2017-09-18 10:54

“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希望海里是鱼多还是塑料多?”欧盟驻华大使史伟(Hans Dietmar Schweisgut)称,80%的海洋垃圾来自陆地,其中大部分是塑料垃圾。

作为“中欧蓝色年”的一部分,9月16日,欧盟驻华代表团和中国国家海洋局在天津东疆港海滩共同举办“蓝色地球”海滩清洁活动。该活动是2017年“我们的海洋”大会的前奏,大会将于10月5日至6日在马耳他举办。会议期间,全球领导人将推出新的举措,重申其保护海洋的决心。据史伟透露,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将率团参加大会。

“海洋覆盖了全球3/4的面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谈到海源,不仅是捕捞的资源,也包括旅游、生物技术、石油、天然气等。这些产业对海洋会产生一些负担,因此海洋的环境有所恶化,海洋垃圾主要是塑料垃圾,对海洋的环境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史伟说。

史伟指出,海洋垃圾还是浪费型经济模式的一个象征。现在,每人每年平均消耗16吨资源,其中有6吨完全被浪费。“我们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需要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地球,这对我们的经济也是十分有意的。”

国家海洋局总工程师吕彩霞在当天的活动上表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海洋。中国的沿海地区以全球陆域面积的1%,承载了全球5亿多人口,创造了近8.35%的全球经济总量。我国56.3%左右的GDP来自沿海地区。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安全的海洋对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吕彩霞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得到改善。为此,国家海洋局专门印发了《海洋生态文明实施方案2015-2020》,明确了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谈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吕彩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我们不仅考虑到中国的发展,还考虑到整个世界的发展。在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中方也把环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希望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于中欧海洋合作的内容,史伟介绍道,双方的重点目标就是保护环境,除了要共同落实好巴黎气候协定的条款、采取共同措施应对过剩捕捞之外,还可以在应用新技术开采海底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展开合作。

史伟强调,在海洋保护中,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0%的海洋垃圾塑料是来自于包装产业而产生的,所以包装产业在这方面有一半的责任,我们需要他们参与到我们这个政策当中。”

最近,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称要严格监管外资对欧盟企业的收购。德国中国商会随即发表声明称,对此表示不解和担忧。在16日的活动中,史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盟对中国等合作伙伴的态度没有发生变化,会继续对外来投资持开放态度,但同时希望中国市场能够对欧盟同样开放。”

(编辑:赵海建)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