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金融业的“智能投顾”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晓宴 上海报道
2017-09-21 11:04

9月20日,平安集团搞了个简单生活大会来推广AI(人工智能)的应用。笔者会前和平安银行的高管做了个简单的交流,关于智能投顾和银行零售转型,究竟做到了什么地步。

讲到智能投顾,其实笔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FOF。之前浦发推出过“财智组合”,招行推出了“摩羯智投”,广发推出了“广发智投”,说白了,就是基金的一揽子组合,提供给分层的客户。

从这个层面而言,平安的智能投顾大同小异:5个风险等级,11个组合,门槛1万元以下,不收投顾费用。

实际上,从投资人角度,笔者并不认为几家银行目前的FOF产品会有多大的不同,至少,组合中的基金,本身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合作落地(包括费率等要先谈下来),肯定有人为的影响因素。但不可否认,背后真正的选基模型和系统是目前先行布局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所在。

此前,某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就向笔者表示,2万块钱的产品你可买可不买,但背后这套量化逻辑花了大钱,也绝对有价值,可以参考自己选基。

另有某城商行零售部负责人表示,代销这块业务目前已经选择了一家智能投顾公司的系统,今后不再直接通过基金公司路演接受单只基金的代销。

从银行的角度,平安银行对“智能投顾”的定位显得更全面一些,除了FOF产品,一键式下单投资组合,平安的重心其实是落在了交叉销售。除了理财,公募基金FOF,还包括保障类产品,包括保险,包括贷款类产品,就是一套资产负债管理的服务。

这是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的原话:(举例)你在某个年龄阶段是不应该买一份保障类的产品,包括结婚了有小孩了,基于你的工资水平,是不是该买房了,你的负债成本会是多少,房子的贷款比例是多少,你是不是需要车贷,银行比其他机构了解得清楚。

事实上这更接近笔者想象中的“智能投顾”:最大的房产投资怎么能不包括在投顾服务范围?但实际上,这套个人资产负债管理方案有多靠谱,而且有多“普惠”,目前并没有答案。毕竟,目前国内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更多也还是理财产品销售加非金融增值服务(包括留学、旅游等),而很难讲全生命周期地提供个人财富规划。

说到了解客户,话说回来,平安银行凭什么可能比其他银行更了解一个人?平安的两组数据值得关注:集团1.47亿用户,人均2.8个平安系产品(保险是很大一块)。

平安集团层面有一个大数据的事业部专门来挖掘和分析客户数据。非常明确的交叉销售的思路和导向。

体现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也是如此。上半年,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扩张很快,信用卡数和户数较年初增长在三成左右,交易额同比增长接近50%,信用卡利息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都在三位数。据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透露,8月新发卡量大约是6月份的两倍,三季度新发卡量大约和上半年的发卡量相当。

一边是走量,另一边是笼络高端客户。21日平安又和美国运通联名发行了百夫长白金卡,定位高端商旅人士和精英白领。交易行为数据方面,平安方面披露一个卡客户的标签最多有2000多个。

与笔者交流中,平安银行中高层的说法是,信用卡的未来是每个平安的用户都拥有平安银行的信用卡。

平安目前在技术方面有多大优势,笔者无法下结论;但从客户角度和数据维度确实优势比较明显,如果集团层面真的能用底层技术和数据把分散的板块联结起来,能量真的可能超乎想象。

(编辑:闫沁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