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美联储有限缩表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9-22 07:00

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决策会议后,美联储宣布从今年10月开始,按照6月议息会议上给出的原则,开始缩减总规模约为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但维持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1%-1.25%不变。这次决议得到FOMC九名成员的一致通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实行了三轮量化宽松(QE)政策,包括购买国债和机构债,这些行动到2014年10月正式结束,最终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前的不足9000亿美元扩大到4.5万亿美元。在经济趋于稳定之后,美联储自2015年12月开始首次加息,每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0.25个百分点,目前总共实施了四次加息。此次会议显示,预计年内还将加息一次。

“退出”政策还包括“缩表”。今年6月14日美联储公布的《政策正常化原则和计划》表明,“缩表”将从小规模起步,逐渐加大缩减力度,即从最初的每月减少100亿美元,一年内扩大至每月降低500亿美元,等等。下个月,缩表将正式开始。由于美联储早就公布了设计,因此,市场目前基本消化了各种预期,尤其是渐进式缩表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反应做出调整。

如果说,加息只是美联储小试牛刀的话,缩表带来的紧缩效应或许将逐渐放大。在历史上,美联储每次进行拐点性的收缩货币政策之后,都曾引起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比如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还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因此,在2013年美联储宣布可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新兴市场国家曾遭受一定冲击,股市和汇市都出现了波动。目前更像是适应了“狼来了”的恐吓,再加上美元持续疲软,因此,在美联储宣布10月开始缩表后,国际市场并未表现出恐慌,美国市场也几乎不为所动。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早就做好了应对美联储收紧货币的准备。事实上,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都降低了外债规模,防止资本流动带来冲击。与此同时,各国在改善经济结构、巩固金融体系等方面表现不错。再加上当前新兴国家经济增长预期持续向好,有能力抵御美联储渐进式的缩表行动。事实上,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球流入新兴市场股市和债市的资金超过2000亿美元,是去年和前年同期的约两倍,表明资本市场看好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预期以及较强韧性。

其次,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正在加快。9月20日,OECD在最新《临时性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3.5%,或创2011年以来最快增速,明年将进一步加快达到3.7%。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在加速增长,这种向好的环境下,美联储极为有限的缩表行动应该不会冲击全球经济。

其三,对于中国而言,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增速都保持在了6.9%的水平,内需成为了拉动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继续主导经济增长,再加上出口的回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与韧性在不断加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人民币对美元甚至出现了大幅升值的现象。考虑到全球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中国的改革正在释放红利,再加上人民币避险功能被美国扑朔迷离的改革前景所强化,相信美联储缩表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有限。

对于中国而言,与其重视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的效应,不如关心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风险。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此次会议上承认美联储对通胀理解不足,她表示美联储正将资产价格纳入考量,必须防止经济过热,“如果美联储对通胀的看法发生改变,将要求调整货币政策,美联储需要弄清,那些压低通胀的因素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在高盛和德银看来,过去近十年间,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通胀带来的提振不及预期,却在全球市场的资产价格中造就了类同于恶性通胀的现象。

中国应该引以为戒,因为过去几年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中国带来了资产泡沫的风险,例如房价快速上涨。与此同时,中国的CPI一直较为平稳,即使PPI持续居于高位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从美联储通胀目标的挫败中审视自己的货币政策,既要警惕美联储紧缩政策带来的冲击,更要重视本国金融市场的高杠杆与资产泡沫,认真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和任务,提高监管水平,推动金融降杠杆的工作有效完成。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