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翊飞专栏丨对货币政策的探索仍在继续

21世纪经济报道 谭翊飞
2017-09-22 07:00

北京时间9月21日凌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布最新的会议决议,利率目前维持不变,但是从下个月开始缩表进程。这是一份符合市场预期的决议:暂停加息进程,开启缩表进程。

虽然初期的缩表规模(每个月100亿美元)不是很大,但却是一个标志性的动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为了挽救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危局,美联储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除了降低基准利率之外,还动用了量化宽松(QE)政策,即美联储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债券,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从2008年开始,QE总共进行了四轮,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现在终于要结束了。此前,美联储已经自2015年末以来实施了四次加息。

加息和缩表进程未来将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美国的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终于要走向终结,这距离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9年。虽然美国经济确实带头复苏,但是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健康、稳健的增长轨道,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技术革命乏力的当今,全球经济增长仍处于低增长区间,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欧洲和日本至今没有脱离量宽政策。

此时此刻,更需要从深层次反思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毫无疑问,通过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总需求,大大平缓了经济的波动,对经济稳健增长功不可没。但是,无论是危机前,还是危机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频繁运用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讨论的焦点。过去,货币政策操作采用泰勒规则,盯住CPI,至今物价稳定仍然是各国央行关注的最重要目标。此外,不同国家的央行侧重点有所差别,如经济增长、就业等。但是,危机前和危机后的情况都表明,货币政策的操作首先影响的是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股票的价格。货币宽松后,资产价格的暴涨并不一定马上体现在物价上,也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还可能对经济稳健增长带来危害。但是,央行缺乏成熟的的工具来评估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以及在使用货币政策时如何考虑资产价格这个因素。

既然货币政策可能会对不同的行业带来不同的影响,比如房地产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么,货币政策的调控是否应当更加精准,即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包括中国在内,都在尝试将货币政策结构化,针对特定的金融机构、特定的产业进行定向货币投放。这样的探索,目前仍没有定论,因为如果过度强调结构性,可能会导致扭曲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新的不公平。

此外,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因为宽松的货币和信用政策,让许多低收入阶层也通过贷款购买了住房,这被认为是极为成功的政策,金融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却打破了这样的幻象,许多贫穷的家庭在金融危机中失去房屋,富人的财富则快速增加,贫富分化比以前更为严重。人们开始反思,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底是促进了社会公平,还是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前两年全球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点燃了关于资本主义和收入不平等的讨论,这样的讨论至今没有停止。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9年,一些经济体仍在量宽的路上奔跑不止,一些国家已经停下来了,稳步退出救市政策。但相比9年前,央行的作用仍在上升,通过救市央行似乎可以成为力挽狂澜、主导经济起落的“超级力量”,可是对于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仍没有答案。(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