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协潘光伟: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25%,领先全球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晓 北京报道
2017-09-22 18:45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普惠金融关系到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但也是块“难啃的骨头”。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在9月22日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援引古语,呼吁社会各界与银行业共同携手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中国在宏观政策、实践操作以及完善服务等方面均做出重要推进,并且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2%,同比增长9.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2%。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038.4亿元,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约占全部贷款比重的25%。而在全球,少有国家和地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超过20%。“马背银行”“拎包银行”与“夜市银行”等做法,打通和做好了边远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问题,让老少边穷地区及弱势群体均等享受优质银行服务。

潘光伟表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创新模式,为国际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和案例。

不过,推进普惠金融仍然面临挑战。潘光伟指出,一是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面临缺信息、缺信用、缺担保等融资障碍,银行业为其提供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内在动力不足,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完善。信用信息碎片化分布,外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三是金融消费者教育有待加强,“刚性兑付”观念影响依然存在,“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观念仍未有效建立。

履行普惠金融社会责任不都是“无偿献血”“义务劳动”。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潘光伟表示,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平衡,确保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潘光伟表示,不能仅靠银行机构单打独斗,需要发挥社会各部门、行业和领域的联动作用。

在具体措施上,潘光伟介绍,一是从企业成长规律来看,在企业初创期,应大力发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发挥VC、PE等前期介入资金的作用。

二是在风险缓释方面,要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及风险补偿机制,并配合使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

三是发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形成统一完整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降低普惠金融的信用成本。

四是探索科技创新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积极运用金融科技、互联网技术建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数字化服务渠道和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开发“数据贷”“小微快贷”等全流程在线的信用贷款产品,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画像和快速服务。也有银行将人脸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贷款申请、审核、发放全部线上完成,从申请到贷款发放最快半小时。

潘光伟还表示,加大精准扶贫支持力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发挥各类金融机构“造血”功能,实现优势互补。“中国银行业协会愿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众人拾柴把普惠金融之火烧起来,共同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编辑:闫沁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