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的味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石一枫
2017-09-23 07:00

石一枫

早就听说南京有一写小说的顾前,我还曾经问人找过他的书,可惜一直未果。直到最近,通过十月文艺出版社为顾前结集的《嗨,好久不见》,我才比较系列地阅读了他的短篇小说。

对于常年坚持写作,又常年游离于所谓“主流视野”之外的作家,我们这些读者通常会抱有某种敬意和期待。在任何场域中不爱绷着块儿凑热闹的人,往往是让人高看一眼的。而人人谈论的写作范本,就算再怎么精妙、合理,看多了也不免有套路之嫌,渴望有人打破套路,本身就是阅读的内在需要。当然这事儿又得具体考虑,也常陡然蹿出一所谓“体制外高手”,乍看有横空出世之感,但很快又会怀疑这人是把叛逆当姿态,说到底还是流于营销策略——反其道行之的没劲比一般没劲还没劲。

顾前肯定不属于这种作家。对于姿态考虑得过多的写作像甘蔗,头几口有味儿,咂吧咂吧也就剩渣滓了,而《嗨,好久不见》是我在一段时间里持续读着的书。这本集子由若干篇幅不长的精短小说组成,其结构往往是通过一个有着高度自传意味的主人公的视角,来截取生活中的一个个散落片段。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几乎是一以贯之的:早年在工厂,后来辞职、离婚、沉溺于打牌与喝酒,过着既平淡又焦虑的生活。出现在主人公生活中的事件也说不上意义重大、离奇曲折:无非是标准意义上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写作通常是可以让某些读者喜欢,但却难以把大多数读者拽住,而起码就我个人而言,持续性的阅读并没有产生将兴趣逐渐消磨殆尽的效果。

这首先与顾前的叙述能力有关。大致的印象是简练而不失趣味,这样的文字可算上乘。对文学比较熟悉的人,也许还能在顾前身上找到与韩东、朱文等“他们”作家相通的感觉,但又另有特色。比之于其他人尤其是朱文那样的作家,顾前的叙述状态无疑要更加生活化,调子也更散淡一些。也许他的文体意识不是那么强烈,因而更注重他所言说的生活而非言说生活的方式与腔调。其次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在于他对日常生活的再发现。顾前的每篇短篇小说都有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角度、新感慨,这些角度与感慨使他的小说意味鲜明,没有流于含混的生活流,但又不是可以一言说尽的鲜明,更不是从哲学、历史之类其他思想范畴借用而来的,而是属于文学的独到“看法”。通过“看法”的不断生发,顾前完成了对“这一个人”眼中世界的拼接,从而将读者带进了专属于“这一个人”的方寸之地。类似的艺术效果,读者想必也曾经在相当一批作家的作品中感受过,只不过在今天却有了“好久不见”的味道——想必是如此耐心而客观地讲述“一个人的世界”的作家已经不多见了。(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