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私募大时代的精彩与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任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017-09-29 07:00

【对话主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丹

【对话嘉宾】:

孙新荣  拔萃资本总裁

陈  婙  少薮派资本合伙人

龙  舫  钜阵资本董事长

田  峰  景林资产董事总经理

章  友  衍盛资产董事长

9月24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传媒主办的“21世纪国际财经峰会2017年会”在深圳举行,当天下午举行了题为“私募大时代”的圆桌讨论。来自私募一线的掌舵人围绕私募发展趋势、投资策略评价及FOF产品创新发展等资管热门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把脉私募发展未来

开门见山,首先聚焦私募“发展”,不仅是因为私募股权基金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起步以来我国已经迈过近20载的历程,规模不断壮大;更由于其投资产品和渠道的不断丰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坚实力量,所焕发出的资本魅力为每一个资管界人士为之振奋。

截至2017年8月底,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07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07万只,管理基金规模10.21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员总人数22.89万人。

短短十余载,私募基金行业无论是管理人、备案基金数、管理规模、从业人员等方面,都实现跨越式增长。

自备案登记以来,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从6974家增长到20652家,增长1.96倍,并且现在登记的私募机构质量提高;私募基金数量从8846只增长到60688只,增长5.86倍;管理基金规模从2.11万亿元增长到10.21万亿元,增长3.84倍,私募基金行业迈入十万亿阵营。

对此,作为私募“老兵”的钜阵资本董事长龙舫在论坛上感慨行业发展之迅猛、资本配置之高效。他在论坛上表示,从规模的增长速率来看,已超十万亿的私募正在赶超公募基金,逐渐成为公众理财的又一“主角”。

龙舫指出,未来五年,私募还将有巨大的规模成长空间,目前仍处于上升期,好比公募基金在2007年至2008年的行业阶段。规模效应之下,机构的数量也会增多,“到那时,或许选择机构甚至比选股票还难。”龙舫认为,尽管水涨船高推升了机构的生意机遇,但他建议还是选择有正规银行托管的机构理财,而不是盲目选择。

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私募规模快速攀升料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对标国外领先的私募机构运作体系,千亿级的“龙头”在国内凤毛麟角,这也导致“盘子大、个体小”,整个行业散兵游勇的弱点被暴露出来。

景林资产董事总经理田峰在论坛上表示,如果私募过去十年求量,那么今后的任务就是求质。“吸纳更多专业人才进驻私募行业发展和公司治理将进一步提高私募行业的集中度。”田峰说。

事实上,随着私募近年来的发展,行业正在进行优胜劣汰的行业净化。

数据显示,自2016年2月5日至2017年8月底,协会共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12544家,其中,主动申请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913家,未按照要求完成第一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1631家,体现着私募行业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变。

确实,在告别曾经“野蛮生长”的规模化生存之道后,时下的私募已经越来越注重品质的提升,各家正以产品和服务为“抓手”,着力探索差异化竞争格局。龙舫坦言,未来私募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业绩和服务两大核心,“令越来越‘公募化’的私募股权投资环境继续营造出属于高净值人群专属的精细化、智能化、高收益投资新风尚。”

对于特色化产品的发展,有着对银行资管研究背景的拔萃资本总裁孙新荣在论坛上则表示,借力MOM和FOF,是银行资管有效利用外部投资能力、扩大资产配置、实现银行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新荣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未来的发展可与银行资管的投资相得益彰,互补之下的投资互利可在境外并购、国内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产生共赢效果。“而作为投资工具和渠道的私募,在未来将发挥出比银行资管更大的价值。”

投资风格见仁见智

对目前中国私募行业深度把脉后,主持人王丹将话题焦点引入投资者最关心的投资策略上,尽管私募股权投资标的多元,但以A股市场为主的证券投资仍是当下投资者热衷的选择。因此,不同的投资策略和风格造就了机构穿越牛熊中的传奇与落寞。

众所周知,阳光私募与公募基金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基金经理的制约程度相对小很多,公募基金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以及基金合同的控制下,发挥空间较小,业绩表现相对差异不大;而阳光私募在产品设计上一般不约束投资范围和理念,也往往对仓位不做限制,使其具有比公募基金更加鲜明的“风险投资”标签。

正因为如此,对个股的选择和择时的判断显得尤为关键。少薮派资本合伙人陈婙在论坛上表示,会根据宏观、行业、个股基本面情况,深度挖掘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景气度处于上升周期、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她说,虽然私募产品投资业绩分化明显,但部分明星产品近两年实现翻番,“取胜的关键在于擅长从不同市场变化的环境中寻求性价比更高的机会。”

对于行业配置的把握,龙舫表示,公司秉承的投资理念是多元配置稳健增。“选择能够穿越周期具备良好成长价值的标的。”他表示,其实并不拘泥于股票投资,类似像对冲策略、期权策略都可以秉承这一逻辑,“把机构和高净值人群的钱放在增值预期最强、抵御风险能力最高的资产上面去。”

有了对个股研判的基准之后,机构对调仓的把握则成为产品业绩稳定性的关键。对此,田峰坦言,投资制胜秘诀就是投资风格“不漂移”。他指出,风格不漂移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擅长的领域精耕个股机遇,并非“散弹打鸟”势必效率低下。

田峰在论坛上表示,就算有部分海外资金对接公司投资,希望做全球价值投资,但基于公司业务及投研优势,他们仍建议将投资覆盖在团队熟悉的中国公司。“我们不会滥用灵活性去赚钱,而是愿意付出时间和企业家共同成长,稳定获取收益。”

对于仓位的把控,高仓运作的积极进取与灵活应对的平衡配置各有所长,无可厚非。

不过,陈婙倡导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探索,即基于准确择时判断下的进取型持仓,做到随机应变。她以其公司为例,2013年市场低迷时,果断对前期调研充分的部分成长股进行满仓配置布局左侧机遇;到2015年股市大波动前期,果断空仓应对。

当然,随着A股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应个股基本面和行业大趋势的综合评价难度也在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尝试使用量化投资的方式对选股和择时进行因子分析和数据判断。但囿于大部分量化模型都是西方“舶来品”的缘故,很多量化指标在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要么水土不服,要么有效性极短。

衍盛资产董事长章友在论坛上表示,多领域多策略是其推进量化投资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抓手。

他指出,每个策略的预期收益和风险以及策略间的相关系数都应经过严格测算。“在测算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的风险预算的体系,由它确定每个策略、每个维度及整体层面暴露多少风险,各类风险都是主动去承担,都在权衡掌握中。通过这种风险预算体系,不同领域的多个策略就能有机结合。”

FOF前景几何?

圆桌对话第三大议题聚焦FOF,近年来,随着私募产品不断发展和丰富,高净值人数选择优秀私募基金的难度也在加大,这时候FOF的优势就能够体现出来。正如主持人王丹所言,通过专业的优选,二次的筛选,优中选优,才能更凸显大类资产配置的价值。

龙舫认为,严监管的背景下, FOF可能是未来一般私募的主要出路。“在专业机构的评估和选择下,投资者的资金间接投资到各位私募管理人,这种机制更有利于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也有利于发挥各私募的专长。这可能是未来一般私募机构主要的出路。”

据私募云通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1日,私募FOF数量已达1433只,龙舫坦言,这更像2007年刚入行时的私募发展阶段,规模小,发展快,未来FOF的发展也可能是这样的变化趋势。

从业绩看,私募FOF同比业绩明显好于去年。今年前7个月,七成以上产品获取正收益,而2016年仅不到六成,且私募FOF累计收益率平均值达5.3%,较去年的1.05%也有所提升。

尽管业绩有所提升,不过对于行业的发展,仍有短板需要补足。

首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龙舫表示,过去一两年新成立做FOF的管理人中有很多专业程度还需改进,未来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能够把FOF做长久做好,需要很专业的团队。

他指出,随着行业的整顿和各项规则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出现。特别是公募FOF在政策护航之下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未来随着大众理财需求的深化,私募FOF也将迎来新的风口。

其次,机构化投资比例有待提升。孙新荣在论坛上表示,相比于短期资金投资,FOF理应基于长线投资的理念。这也正是目前个人高净值人群参与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少导致的结果之一。

孙新荣表示,若以目前FOF投资8%到10%的目标来看,关键是要做好高净值客户的沉淀,培养长线理财观念。“FOF投资并不鼓励短期资金进驻,而是长期投资,这样不仅便于投资人操作,也有助于灵活补仓换仓,实现灵活配置收益最大化。”

尽管如此,五位私募人士对于FOF市场的前景依旧看好。随着未来进入该领域机构的数量增多,各自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未来缺乏完善数据、系统以及研究能力的公司将被淘汰出局。谁能尽快解决私募FOF普遍存在的痛点并破茧重生,谁就能更快地抢占市场。(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