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第一批实现财务自由的90后

领英中国
2017-10-08 13:53

2005年,Vogue进入中国。12岁的王想想买了Vogue中国版《Vogue服饰与美容》的创刊——2005年9月号。那一刊的封面上有6个模特,站在最左边的杜鹃还不是家喻户晓的女神。

10年后,23岁的王想想与合伙人在微信平台上创建时尚博客,次年8月拿到天使轮投资,开始筹备自己的电商平台。

2006年,14岁的周喆吾进入中科大少年班。这一年,中国国内汽车销量即将突破70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那时候还没有“共享”这个时髦的概念。

10年后,24岁的周喆吾放弃千万股权,离开优步(Uber),加入国内炙手可热的共享单车团队。

2010年,16岁的高宇同抓着脑袋,在银行填写了无数张繁复的手续单后,电汇给了美国私立高中莫迈克尔隐修院中学第一学期的学费。

那时候他大概没想到,3年后,他与合伙人创办的在线缴费平台,给百万留学生带来便利,成为中国最大的留学生在线支付平台。

他们有的出现在我电脑桌面背景里,有的每周聚在一起喝酒。他们是“意见领袖”,他们上榜福布斯。他们是身边的人,是同龄人,也是走在前面的人。

我和他们,认真聊了一次。

“读书无用论的反对者”

机遇挑战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读书考试就业,不再是唯一选择。听过有几分天资的年轻人叫嚷,读书无用,浪费时间,不如去创业。

有意思的是, 选择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的他们,谈及教育,无一例外的态度是,庆幸,感激。他们之中,没有“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

高宇同在说到美国私立高中学习的经历时,提到了读史。历史是他在美高课程学习中,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门课。

当一个问题被抛出来时,一种人的反应是,标准答案是什么,而另一种人的反应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历史中是否出现过相似的情况,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高宇同是第二种人。

他说,这是他在这个美国中部小城学到的,使他在未来许多方面受益无穷的思维方式。

高中毕业后的高宇同进入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学习,如果他的教授看过他为公司员工编写的员工培训手册,一定会感到欣慰。

在这本30页,1万多字,配有专业图表的手册中,你可以读到对公司SWOT(Strengh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s)的专业分析。

还有对客群的透彻剖析,对产品的详细解读,以及为员工量身制定的,将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市场推广教学。

他甚至把在美国读书时的课堂,搬到了位于中关村公司的新员工培训上。

他公司的新员工要求熟读培训手册里的每一个case,写reflection,做quiz。这是高宇同的学以致用。

当然,不是每个人毕业后都从事了与大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比如王想想,大学读的就是政治。

这个以全美Top 1%荣誉学生身份毕业的时尚达人,曾在朋友圈里发过这样一条状态:

Political science is about how to think the world around you。(政治学,是门关于如何看待周遭世界的学问。)

十八岁之后的世界观和好奇心都建立在这个小镇上不超过20个教授的部门,但在这里读过的Aristotle,Samuel Huntington,Robert Dahl,Benedict Anderson大概一辈子都很难忘记。

王想想从政治学中,建立起了受用于现在所从事的创意行业的好奇心与探索力。推及至商场,就是我们常说的跨界了。

在我看来,考试成绩从来不是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接受好的教育是另一码事。受过的教育会决定我们从哪里开始,能跑多快,能去多远。

王想想的合伙人在一篇文章里写到,在年轻的时候去接受好的教育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事:

因为你在年轻的时候,你的社会负担其实并不多,完全可以放下一切去学习,但是呢,难就难在并不是很多人能够在青春期的时候意识到,而在20岁之后意识到的人也不一定有勇气重头来过。

但是就以我不多的人生经验来说,不要害怕,有机会去争取,一定要争取上好的学校,跟更有眼界的人为伴。

“先行起跑者”

铺开他们,以及大多数跑在前面的那些人的成长轨迹来看,不难发现,毕业后成长速度的差异化,其实早在毕业前就埋下了伏笔。

王想想大学期间的每个暑假,都比平时更忙。

大一暑假,她在泰国,协助政治教授为关于泰国医疗改革的新书出版做研究。

大二暑假,她在波士顿,选修了哈佛大学的政治和金融危机史课程。

大三上学期,她交换去泰国,学习泰国语言,政治和文化。

大四,她休学一学期,回到北京,在国内知名的天使投资基金实习。

许多看似偶发的事件,事实上背后逻辑缜密。

住在泰国时,热爱时尚设计的王想想常去逛那里的买手店,她博客里的很多灵感就源起于那时。实习期间,她跟着投资经理四处看项目,更加明确了她对消费行业的兴趣。

多数人在毕业后会进入一个或短或长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谁。

山本耀司说过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年轻时尽早,尽可能的去读好书,去听名师讲课,去文化不同的地方,去和强的人为伍,为的就是最大程度的,与这个世界碰撞,然后看一看反弹回来的,是个什么样的”自己”。

王想想很早就开始了这种“我”与“世界”的碰撞,因此,她的迷茫期开始的比大多数人提前,也结束得更早。

毋庸置疑,高宇同也是同龄人中的”先行者“。他的第一次创业要追溯到17岁,那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帮助国内初中生DIY申请美国前50的高中。

他的第三个创业项目,获得了“泰有基金”,“真格基金”,“蛮子基金”及创业邦的天使轮投资,IDG资本Pre-A轮投资,最近刚完成A轮融资。

高宇同的爆发并非一夜之间,他已积蓄多时。

这个上榜2017年福布斯亚洲榜30 under 30的年轻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少部分与幸运有关,大部分,因为大多数人还在睡觉时,他已经起跑。

不难发现,走在前面,并且走得快的,往往是最先开始自我探索的人。

“90后领袖”

90年后出生的我们这代人,正在逐渐成为职场上的主力军,意见领袖,问题的解决者,新事物的缔造者。

25岁的周喆吾,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百万年薪的目标。

1992年出生的周喆吾,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成熟,10岁考入北京八中“神童班”,14岁进入中科大。

同龄人刚读本科时,他已经从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大家还在找工作时,他已经从领英(LinkedIn)跳槽去了优步(Uber)。

必须承认,他的先行,与天赋不无关系。但他的疾速向前,不仅仅是靠天赋。

周喆吾的电脑上,时常会出现一张图表,这是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根据The Opportunity Matrix的原理, 把每天的工作按照Business Value(商业价值)和Implementation Complexity(执行难度)进行的分类排序。

高价值且容易完成的,是会优先完成的任务。高价值但完成难度高的,需要长期投入。低价值但容易完成的,属于quick wins;而那些价值低,完成难度又高的,留到最后做。

智商超群的人不足为惧,真正让人望尘莫及的,是那些非常努力,还懂得用巧劲的”天才”。

周喆吾闲暇时,读老庄孔孟,《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他坚信不疑的。

去年,他放弃硅谷的优厚待遇,加入国内某知名创业公司。

公司正在疾速发展中,他忙到几乎没有不在工作的时候。但他似乎很享受这任重而道远的感觉,这让他觉得活着的每一刻充满意义。

这篇文章里,我呈现了他们光鲜的一面,作为同龄人,毋庸置疑,他们是我们中的佼佼者。但在被赋予更多信任和期望的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我们想象不到压力,有我们不知道的困惑和挣扎。

王想想说,她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只是过去,可以用5天的时间解决1个问题,但创业以后,是需要1天解决50个问题。

王想想的电商平台今年上线后不久,遇到了一个难题——合伙人精神状态出问题,因为抑郁症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她一边独自带领团队奋战,一边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以及合伙人的角色定位。

这些日子里,她被各种情绪冲击着,既为合伙人的健康担忧,也为是否是工作压力间接导致合伙人抑郁的想法而自责,还有对员工的责任,以及公司未来的担忧。

几乎能预见,这将她快速成长的又一支催化剂,只是这个过程不会太轻松愉快。

这是一个寻常工作的早上,高宇同照例准备进入会议室,带着实习生们做当日工作计划。半个月前,他刚刚送走一个回美国继续读书的实习生,这是他今年送走的第73个实习生。

福布斯中文网把高宇同和漫威系列中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Tony联系在一起,高宇同的英文名字正号也是Tony。

如果你与这个1994年出生的年轻人交谈过,你会觉得他随时处于打满鸡血的状态,不由自主受到感染。

他曾用这样一句话鼓励职场新人与新创业者们:

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 It's about learningto dance in the rain.

也许他不能像超人一样拯救世界,但或许,“超人少年”能改变点什么。

写在最后

希腊神话中,社会形态不以生产方式划分,而是按照金银铜铁来划分。

总是听到有人说,我们正处于黄金时代,创业的黄金时代,内容产业的黄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认为,铜铁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英雄时代,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像是这个英雄时代,人才济济,英雄辈出。

在这篇文章完稿前,王想想告诉我,经过深思熟虑,她已经决定关闭现在的公司。

据我所知,已经有好几家创意行业的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这个摩羯座的工作狂人终于决定给自己放个小长假,此刻她应该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开车和家人去峨眉山泡温泉。

王想想的朋友圈封面里有这样一句话:

在我们有限的认知范围内,人类难以预测星星与星星之间的距离。”这句话的下半句是,“可是我们依然要去探索。

与其说他们是走在前面的人,不如说,他们是有探索力的一群人。他们,以及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正在这个英雄崛起的时代里开疆拓土。

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期待,更令人感到兴奋了。

(来源:领英中国(微信号:LinkedIn-China))

(编辑:梁宇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