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和家自己做出行:李想放言全方位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纪伟 ,杨天悦 北京报道
2017-10-10 07:00

到2022年,车和家销量预计会达到100万辆,其中有60万辆是智能轻电SEV,40万辆是增程电动SUV和后续车型。SEV的60万辆,基本都是用于出行的,后续产品将覆盖专车、快车的产品线。

“现在汽车智能化程度几乎为零,没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体验更好的产品,其实完全可以有的,但没有企业做,那么车和家就会去做。车和家未来提供的出行产品在基础设计和品质上会比SMART更好、配置更高,价格却便宜得多。9月19日,在车和家北京技术研发中心,车和家创始人及CEO李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采访时,着重强调了车和家的第一款产品将于明年上市。

作为汽车行业典型的80后创客,李想曾创办过目前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垂直网站——汽车之家。但在2015年6月,李想卸下这一光环,辞去汽车之家总裁一职,并于同年7月创办车和家,旨在通过造车提供智能新能源出行解决方案。

“车和家会一年推出一款新车。未来一段时间内,车和家只做这三个场景的产品,每个场景只有一款车,争取把车做到极致。明年上市的新车将解决0到30公里半径、100公里里程的短途出行需求,解决大家出行上,最后十公里的问题。”李想反复强调,车和家的核心是满足用户需求。

实际上,车和家新势力造车中,为数不多在出行领域如此坚定的企业。“针对0到30公里的出行场景,我们将自己搭建平台、提供产品以及构建整个出行体系。车辆和运营的资产也尽量自己做,如果我们做不了,就和当地发展较好的企业合作。”李想强调。

关于未来,李想非常自信,“车和家成功的几率是百分之百。未来车和家的目标肯定是第一,这个第一是全方位的第一,其中包括销量的第一、服务的第一、利润的第一。”

“新产品明年上市会有大规模交付”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目前车和家进展情况如何,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李想:系统地讲,按照我们的思路,主要思考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产品,因为产品基本上决定车和家的生死。造一辆车,从最开始立项到最后能够投产,至少需要三到六个月时间,算上工厂,每辆车都是十亿级的投入,做错了就没有回来的机会了;第二个是商业效率,商业效率会决定新创企业未来的竞争力。目前行业整体的商业效率比较低,这也是除了产品以外,我们又一个重要的机会;第三个是面向未来的出行,该如何构建服务体系,这将决定车和家的未来。

《21世纪》:你说的商业效率指的是什么呢?

李想:具体是向用户交付、服务、销售所产生的效率,如现在4S店卖出一辆车,产生的成本大概是整车20到30多个点,这是较为低效率的商业体系。其实,对于汽车销售,十几年前就采用建立4S店的模式,当时情况好些的店一年就可以回本,但现在开4S店,可能永久无法回本。

《21世纪》:车和家的产品什么时候能上市?

李想:首款产品上市应该是在明年上半年,我们上市时就会有一个大规模交付,工厂投产以及SOP会比其他企业早得多,并且体验店和销售服务体系也会批量建立起来。确切的说,车和家的发布会不是让你定车的发布会,而是让你可以直接提车的发布会。

《21世纪》: 目前生产资质申请情况如何?

李想:车和家并不像其他很多企业,用不向客户销售的车去申请资质,我们还是把真正销售的实际产品拿去申请资质,所以我们可能错过了第一波申请资质的时间。但我们会赶上第二波,具体时间应该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到时资质标准会相应提升,但这对车和家来说不是障碍而是好事。

《21世纪》:生产资质标准的提升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展现车和家的实力?

李想:主要是续航里程的增加以及轻量化的要求,基本上比原来的要求提升大概两到三个档次。

“主要围绕三种出行场景来设计产品”

《21世纪》:未来车和家的产品会如何定位?

李想:车和家主要围绕三种出行场景来设计产品,一是0到500公里的家用使用场景,产品是7座增程电动SUV,可以跑800公里;二是0到100公里的出行路线,即目前快车、专车的场景,车和家未来会给快车、专车的服务商和司机提供一款更好的电动车产品,从而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并让司机每个月至少多赚3000到5000元;三是0到30公里半径的短途使用场景,如目前的共享汽车。这类产品,需要续航里程在100公里左右,也不需要充电桩,运营采用换电模式就可以实现。以上是我们打造产品的思路。

《21世纪》:上述产品投产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李想:未来基本上会一年推出一款新车。未来一段时间内,车和家只做这三个场景的产品,每个场景只有一款车,争取把车做到极致。明年上市的新车将解决0到30公里半径、100公里里程的短途出行需求,解决大家出行上最后十公里的问题。

《21世纪》:9月初,车和家与华晨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什么会选择华晨,未来会进行哪些方面的合作?

李想:车和家与华晨在整个新能源产品规划以及未来车型发展方向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两家企业会在联合采购、联合生产方面展开合作,但不是代工。车和家已有两个工厂,占地1500亩,一个20万产能工厂,一个10万产能工厂,分别是生产智能轻电SEV和SUV产品。

《21世纪》:车和家的造车理念是什么?

李想:车和家的理念是自己的产品直接在自己的工厂生产,从而保证产品的工艺、质量以及供应链的管理都做到最佳的状态。多余的产能希望对外输出,并通过多种合作的方式一起来实现,目前是与华晨进行合作。未来车和家除了卖车以外,更看重的是出行,目前来看,从汽车产品最开始的生产、定制到落地,其中可以合作的空间非常大。

“车和家自己做出行产品”

《21世纪》:车和家会不会自己做出行产品?

李想:主要是看实际用户和市场需求。比如说面对一个家庭的消费升级,目前的产品不尽如人意,因为现在汽车智能化程度几乎为零,没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体验更好的产品。其实完全可以有的,但没有企业做,那么车和家就会去做。车和家未来提供的出行产品在基础设计和品质上会比SMART更好、配置更高,价格却便宜得多。

另外在0到30公里的出行场景,主要由我们自己来做,包括搭建平台、提供产品以及构建整个出行体系。车辆和运营的资产也尽量自己做,如果我们做不了,就和当地发展较好的企业合作。

《21世纪》:车和家这种出行模式为什么先选择在巴黎试用?

李想:之所先在巴黎试点,主要是我们与当地政府有过沟通,并且政府鼓励电动车做租赁。我们的车按年费来向政府付停车费,价格非常便宜,并且在巴黎市区范围内,可以任意点还车。中国市场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并且我们产品是换电的,不需要在固定停车位建设充电桩,车辆也不需要进入换电站,我们的运营车就可以为车辆进行换电。事实上,在依赖固定充电站的固定点还车与任意点还车两种模式下,用户的使用率是完全不一样的。按照我们的模式,政府的资源投入会降低,并且政府只管向我们提供包年的车位并按年收取停车费,其他什么事都不用管。

《21世纪》:车和家的SEV采用换电模式,对于未来SUV车型,是否也会采用这种模式?

李想:针对出行服务,换电模式肯定是最好的,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并不是真正的为出行而打造的产品。未来车和家所有的产品均会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智能化程度,二是产品品质,三是充电的便利性。车和家的7座SUV,采用的是增程方案,车上会有发电机供电。另外,专车是做高速快充,SEV做换电。

《21世纪》:你觉得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有多大?

李想:我们初步估算了一下,到2025年该市场会有600万辆的需求。因为过去购买10万到20万汽车的消费者,一定会换购更好的汽车。

“竞争导致现在的汽车产品都是零智能”

《21世纪》:你如何看待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

李想:其实车和家并不看产品竞争的问题,因为产品竞争导致现在所有汽车,几乎都是零智能。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产品,不去考虑我们怎么样,也不要考虑竞争怎么样,因为竞争不一定是对的。比如苹果时代,当时如果各家企业都比拼谁推出的机型多,那就永远不会有iPhone。因此,我们还是全心全意的去了解用户需要什么。

《21世纪》:你曾经说过,车和家的商业模式,可能和特斯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现在很多的新创企业都想做中国版的特斯拉,那么车和家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李想:车和家也会采用类似特斯拉的直营模式,但在价值观上仍然会有巨大的不同。车和家考虑的是从每个人出行的场景出发,而特斯拉现有的车型,解决不了50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

未来车和家的目标肯定是第一,这个第一是全方位的第一,其中包括销量的第一、服务的第一、利润的第一。

《21世纪》:你怎样看待新创企业的融资问题?

李想:融资肯定是要面对的问题,但对我们而言,融资压力并不大,因为过去我确实帮助过这些投资者赚过大钱。目前来看,车和家大概还需要资金30亿到40亿元。

《21世纪》:你觉得创办一个新创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必要条件才能成功?

李想:主要有三个。第一是能把互联网、科技人才与汽车人才,完全融合在一起。具体来看,谁能拥有更多尖端的技术如自动驾驶、整车电子控制、整车自动化,以及软件人才,谁的机会就会更大;第二是产品能力,汽车永远是用产品来说话的,概念再好产品有问题也没有用;第三是上述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接下来看谁能有一个更高的管理效率。

“车和家成功几率百分之百”

《21世纪》:未来车和家销量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李想:大致目标是到2022年,车和家销量会达到100万辆,其中有60万辆是SEV,40万辆是增程电动SUV和后续车型。SEV的60万辆,基本都是用于出行的,后续产品将覆盖专车、快车的产品线。

《21世纪》:如果让你判断车和家的成功几率,您觉得会是多少?

李想:百分之百。这不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么?从我第二次创业之后,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分析,主要分析在这个领域有没有赢的可能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新创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如特斯拉,那么它怎么能够成功呢?其实在传统企业里,已经有很详细的电动车规划,并且很多人在传统企业工作的时候,认为传统企业实力很强、品牌很强,但实际上,其实有价值并推动电动车发展的还是新创企业。

《21世纪》:你认为传统企业会革自己的命么,特斯拉明年能否盈利?

李想:我觉得应该把汽车分成三类,即传统汽车、电动车和智能电动车。用户真正买的是智能车,只不过电驱动是智能化的必要条件,如同触屏是智能手机的必须。明年特斯拉百分之百会盈利,因为根据汽车行业最简单的规模效益,年销量超过15万辆就能赚钱。

《21世纪》:在新能汽车领域,未来传统车企与新创企业谁会更具优势?

李想:在新能源方面二者差距不大。相较于传统车企,新创企业的不足是资金、规模,其中资金问题更有意思,因为传统汽车企业的利润并不高,转型会更加困难,而一个企业的利润率,本身是这个企业能否转型的必要的条件。 (编辑:何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