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改革前行”系列述评之二:国企改革初见成效 仍需勉力推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10-12 07:00

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则是国企改革,这不仅体现在国企改革内容在《决定》里占据重要位置,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并确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也是国企改革,“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以及清理僵尸企业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

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改革总目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并且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就是对国有企业以及政府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逐步退出计划经济开始,至今为止,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第四阶段(1987-1991)是以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为主要目标,实行承包制,打破大锅饭。

经历以上探索之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确立了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国企改革因此也进入第五阶段(1992年后至今),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十六届三中全会则进行了详细的顶层设计: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在国企改革进入最后阶段后,在1990年代末与本世纪初的几年当中,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出现一次跃升,很多央企实现上市。这一轮 “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为中国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国企加快发展和为稳增长扮演压舱石角色先后成为国企工作的主旋律。一方面,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数年内,我国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市场增量很大,这对处于供给上游的国企有巨大的利好,国企改革压力减弱;另一方面,2008年后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国有企业又承担了稳定经济增长的政治任务,强化了国企的非市场功能色彩。与此相对应,国企改革进入一个平缓发展期。

2012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十多年进展缓慢的国企改革显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硬骨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国企改革难的不是找准问题、提出目标和方案,而是执行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就是要摆脱改革空转的局面,砥砺奋进,改革前行!

对于一些担忧私有化与国有资产流失的声音,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等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他表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国企时谈道,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改革成败关乎经济全局、民众利益。他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国企改革确立了价值判断标准。

2015年9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从分类改革、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此后,国企改革围绕着这份意见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完成了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的大框架。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制定了时间表,以避免改革继续空转。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执行层面也进一步强化改革的进度:201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制定出台年,2016年是国企改革政策落地年,2017年是国企改革的见效年。

两个月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企改革同步进行,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担了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开始时不我待的快速推进。

截至目前,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0%以上,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92%,并要求今年年底初步完成全面改制。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引入了各类社会资本,正在推进股权多元化。

目前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行业已推动两批共19家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第三批试点企业即将推出;央企重组整合扎实推进,通过重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先后完成18组34家企业的重组,新设中国航发集团公司,中央企业由117家调整至98家。压缩管理层级,截至2017年8月底中央企业共减少法人6395户,减少比例达12.25%。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国有企业共清理退出“僵尸企业”4977户,分流安置职工30.7万人。2016年,国有企业退出钢铁产能5249万吨,约占全国退出产能的80%;退出煤炭产能20629万吨,约占全国退出产能的70%。

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后,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得到增强,改革红利也逐渐释放。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0.5万亿元,比5年前增长80.1%;2012年至2016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4万亿元,比上一个5年增长30.6%;上缴税费总额10.3万亿元,比上一个5年增长63.5%。今年1-8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利润总额9766亿元,同比增长17.3%,利润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国企改革已经初步见效,但改革的挑战刚刚开始,难度会越来越高。我们绝不能因为先易后难的早期收获再次放慢国企改革步伐,改革必须按照设定的时间表,按时完成国企改革的总目标,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实现。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所强调的,“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 通过改革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后,最终任务是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特别是首先要有发展的质量,其次才是规模的要求。

国企在中国经济中承担重要的责任,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发展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在全球范围内,国企改革也是中国独有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党和政府领导的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中国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在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前提下,国企改革终将会成功。这是一次决定中国未来的战役,需要全力以赴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