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改革前行”系列述评之三:全面爆发的中国创新开始引领全球技术变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10-13 07:00

在过去五年,中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表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与规模扩张。现在,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变化后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速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传统经济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升级,而发展方式则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十八大会议结束后,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他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而广东正是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也有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这次讲话表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是国内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国际竞争格局所决定的。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传统产能过剩,增长动力不足,等待新一轮技术革命带领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并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即将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比如美国、德国等。中国作为追赶型经济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来临前,首次有机会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中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只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这意味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历史上,中国经济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前列,但并未引导过世界产业革命潮流,最终也丢掉了经济大国的地位。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上,党中央要求经济工作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会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6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而制度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保障。中国启动的轰轰烈烈的创新事业是由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表示,科技创新必须确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的原则。这是因为,企业、也只有企业才能了解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进程,才能将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尽管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但应用则属于企业的领域。企业创新的原动力则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身处市场竞争之中,能够观察和判断到技术变革的趋势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组织人才进行超前性的研发,从而确保在技术与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家投身于创新事业,多次强调对企业家的财产权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他们的安全感与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通过体制变革促进资源有利于创新的重新组合。首先就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军民协同创新。这项政策的目的是推动先进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同时积极引导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进行双向融合。政策要求充分利用一切科技资源,推进军民基础共性技术一体化、基础原材料和零部件通用化;统筹军民共用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等。美国的历史表明,GPS、互联网等技术都源自美国军方,美国企业将其商业应用化。而像波音等公司,则为美国军方研发和生产更为先进的战机、导弹等武器。

其次,利用举国体制优势,推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持久发力。目前,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国已经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比如面向2020年计划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2030年,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这样就形成了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并可以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化。

其三,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比如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中国创新最需要的是优化资源配置,这意味着各地在资源不均衡的状态下,创新将具有区域性与梯次性,会出现分化。而分化则会进一步促进相对落后地区学习经验与积极努力。这会进一步刺激各地的创新竞争,从而推动整体创新的进步。

在过去五年,中国创新已经取得了令世界赞叹的成就。世界舆论纷纷惊讶于中国创新进步的速度,认为中国已经从模仿大国变为被模仿的国家,并正在引领新一轮全球技术变革浪潮。中国在技术领域正在全面追赶,不管是传统领域的大飞机、高铁、半导体等,还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科技,中国创新全面爆发已经让整个西方世界感受到了压力。

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刚刚启动,现在最大也是最紧迫的挑战是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我们拥有丰富的人才,但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进行释放的平台。事实上,我们站在全球技术变革的门前,机会稍纵即逝。如果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就是机遇,错过就是巨大的挑战。新技术与新产业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的竞争优势将重新排名,中国的官员、企业家与技术人才应该增强忧患意识,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