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从PPI涨幅看需求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欧阳觅剑
2017-10-17 07:00

国家统计局10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1.6%,连续八个月维持在2%以下,9月涨幅较8月下滑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6.9%,连续10个月处于5%以上的高位,9月涨幅较8月上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走高。

对于PPI涨幅持续高企以及PPI和CPI之间的“背离”,很多人归因为供给侧的变化:由于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继续深入,而且环保执法的力度加强,导致相关产品的供给相对短缺,因而价格上涨。一些人认为,当前的PPI上涨并不是由于需求增长,没有得到需求增长的支撑。证据之一就是PPI和CPI之间的“背离”,PPI并没有向CPI传导。PPI涨幅这么高而CPI涨幅仍然较低,似乎证明了需求疲弱。

这种解释会遇到一个挑战:如果需求疲弱,那经济增长就会减速,PPI大幅上涨也难以持续,但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今年上半年两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是6.9%,较去年加速了;PPI在经历了二季度的环比下降之后,在8月之后又开始加速上涨。

由于PPI涨幅和GDP增速超出预期,在理论上不容易解释,相关的争论比较多,两种主要的观点可以大致归纳为库存周期论和新周期论。库存周期论认为,PPI大幅上涨是由于供给侧的变化,而今年GDP增长加速是由于PPI上涨带动了库存投资。这两个过程都是难以持续的。新周期论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新周期的起点,产能投资等方面的需求会增长,PPI上涨是进入新周期、需求增长的前奏和信号。这两种理论都可以解释部分现象,但也都有难以解释的问题。库存周期论难以解释PPI持续高涨、GDP增长持续向好,新周期论难以解释工业投资仍然低迷。

近日,9月份的经济数据陆续发布,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就要发布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从目前已经发布的数据看,三季度经济运行仍然持续了上半年的向好态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月15日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发表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上半年GDP增速达6.9%,下半年有望实现7%。现在情况已经比较清楚了,今年经济运行是的的确确总体向好了,而不只是由于去产能、库存投资等因素导致的短暂回暖。

今年经济持续总体向好是得到了需求增长的支撑。而PPI的持续高涨,既有供给侧方面的原因,也是受到了需求增长的推动。需求的增长其实同样体现在CPI中。虽然9月CPI整体的同比涨幅只有1.6%,但非食品价格的同比涨幅达到了2.4%。由此可见,目前需求并不疲弱。抑制CPI上涨的主要是猪肉等食品价格,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4%,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36个百分点。

四方面的因素推动了需求的增长。

其一,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对需求增长起到了稳定作用。前些年居民收入增长快,储蓄较多,虽然近年收入增长放缓,但消费能力仍然比较强,所以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一直比较稳定。

其二,外需回暖是推动GDP增长加速的重要动力。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拉高GDP增长率约0.27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拉低GDP增长率约0.7个百分点。上半年出口总值同比涨幅达到15%(按人民币计算),7月和8月出口总值的月度涨幅连续下滑,但9月又有所回升,全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很大可能为正。

其三,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仍然很强。近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虽然金融去杠杆的力度比较大,导致市场资金利率上行,M2低速增长,但从信贷和融资的情况来看,今年货币政策还是相对宽松,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也应该相当。

其四,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今年1-8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3.1%,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今年9月财政支出低增长,使1-9月的累计支出增速降低到了11.4%,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前三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不比去年同期差太多。而由于地方政府对PPP、发债等模式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今年1-8月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还略快于去年同期。

需求增长使今年GDP增速略有加快,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更多空间。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促进需求增长的因素并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例如居民收入增长已经放缓、外需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以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