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那些对自己特别狠的人,脑子里都是怎么想的?

高太爷(ID:gaotaiye0504) edmond
2017-10-22 17:30

21君:“身边的成功人士为什么能如此自律?能努力到这个地步?”很多文章都从“内因”切入来探讨过这个问题。成功的背后,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作用,今晚21君分享的文章,正是从“外因影响内因”的角度来谈谈杰出人士当年的际遇,是如何促使他们奋斗继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你会发现,促使你成功的因子或许现在就在身边。

特别鸣谢本期主播:天舒

一种能力的提升,有两种成功率最大的路径。

一曰「马太效应」,

二曰「久病成医」。

倘若你踏上了这两条路,却又进入了需要克服巨大阻力才能达到目标的境地,那么体现出来就是“对自己特别狠”的表象。而遇到这种状态,最后崩溃的往往是阻力本身,而不是你。

「马太效应」可以有多可怕?

看看那些从小优秀到大的人就知道了。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最最擅长的一样东西是怎么来的。

比如在我中学的时候,我最能拿来吹的,是我能快速而又一字不漏地背下整张元素周期表。

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恰好在暑假提前拿到了下学期的化学课本,恰巧看到了书本后面的元素周期表,然后又恰巧地百度到了背诵前二十位的口诀,然后又恰巧没事干试了一下,然后背下来了前二十位。

从此,我拿到化学课本,就会忍不住把自己背下的范围扩展几位。

从20位到25位不难吧?从25位到29位不难吧?从60位到64位不难吧?从110位到114位不难吧?

每背一次,就马上有一次满足感,背完全部114位,就又有一次更高的满足感。114位毫无规律的怪字,你怕不怕?

然而不好意思,我就是把它背了下来。

然后我每一次想到这就开心,开心完就忍不住把它再背一遍,背完之后又是一阵自我陶醉。

于是我越背越快,今天能背完整张表,明天就开始挑战30秒背完,后天就演变到了背完表正好跑完200米,大后天就变成100米。我体育中考的时候,就是脑内一边背元素周期表一边冲刺,来带快我身体的节奏的。

直到现在五六年过去,我仍然可以14秒内把这114个元素过一遍。而这一切,仅仅是初三前的暑假,觉得背几个怪字能装逼的自我陶醉而已。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你可能是小时候某个科目遇到了特别好的老师,或者偶尔完成了一次特别精心的作业,或者这科的某次测验突然拿了个第一,或者课上用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做出了一道难题。

总之在短时间内,这个科目忽然成了你的骄傲。你想到这一科就开心,你做着这一科的作业就开心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一科的学霸,然后这个最初的自豪,就成为燎原的星火,一发不可收拾。

你系里那个编程技术甩你十条街的geek,可能是始于六年级时写下第一句hello world的快感, 始于任意设定贪吃蛇规则的自豪。

你隔壁班那个痴迷数学得奖无数的天才,可能是始于八岁时想出难题妙解时父母的夸奖,始于做完第一本奥数题集带来的的成就感。

你同桌那个笔下生花量产范文的小作家,可能是始于一篇突发灵感而写就的佳作,始于写出优美句子时喷薄而出的陶醉。

这些最初的星火,或是出于天赋,或是出于运气,或是出于父母老师的引导——而由于这种初期轻微的优势,你的兴趣慢慢地扩大,快速地扩大。

终于,蝴蝶的翅膀制造出了飓风,四散的裂变中子燃遍了整块装药,指数爆发的力量横扫了你所有的懒惰和困难,这种早期优势的扩大,就制造出了人们惊叹的「天才」。

而这时神挡杀神的你,忽然碰上了更艰巨的目标,找到了更刺激的挑战,遇到了更困难的条件,于是你不得不废寝忘食,抛弃社交和恋爱,去投入那昏天黑地的苦战。于是就有了一个个「对自己狠」的人。

「久病成医」可以有多可怕?

我最崇拜的辩手中,有一位就是这么来的。

他叫林正疆。

他高中时参加辩论社的原因是,想治好自己的口吃,所以参加的辩论,想锻炼自己。

然后他从高中辩到了大学,辩到了国际大专辩论赛,至今几十年过后,他成了华语辩坛最顶尖的几位宗师之一。听他的辩风,铿锵有力,正气凛然。没有人能看得出来,他竟然是一个口吃过的人。

还有一个人和他特别像,是古希腊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

同样是天生口吃,于是他训练的时候,含着石子在海边讲话,一边登山一边吟诗,把自己关在家里练习演说,练了五十年,最后成了演说家。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些故事都老掉牙啦,无非就是成功学的励志鸡汤而已。你想要说的,无非就是要坚持要努力要奋斗嘛。

错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一般这种励志故事的模式总是这样的:一个人一开始特别废材,然后他又特别痛心于自己的废材,所以他化悲痛为动力,发奋图强,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所谓头悬梁锥刺股,所谓退婚流废材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都是这种模式。

很多人把这些故事用来给那些生活中一样废材的人一点安慰:你看,废材是可以成功的,正因为他废材才成功,废材才好咧。

但是,这些故事真正的底层逻辑是: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头疼一件事够久,你就会对这件事渐渐地一发不可收拾,然后成功。

这就叫「久病成医」。

你天天头疼一件事情,你在任何时候都会把这件事视为正事,给它更高的优先级。

你发自内心地头疼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你就会忍不住一天到晚踱来踱去地模拟演说,稍微有一点想法就忍不住琢磨怎样更有表现力地将其表达出来;

你发自内心地头疼怎样写好一篇文章,你就会忍不住地把几个字眼推敲半小时,一句话尝试十八种表述;

你发自内心地头疼怎样学习更有效率,你就会忍不住在任何学习的时候停下来反思,你会极度敏感地对每一个学习中的现象尝试给出解释。

于是,你遍历了几百类表达的逻辑模式,积累了几千次推敲文字的经验,留意了上万个生活现象中有意思的瞬间。

最害怕自己表达不清的人,最后反而成了表达得最清晰的人;最头疼自己文笔拙劣的人,最后反而成了文笔最好的人;最担心自己不懂某样事物的人,最后反而成了最懂某样事物的人。

我绝对不敢说我在这些领域特别厉害,但这三个头疼,我一直都有。这其实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表述不清被人误会,于是我成了校辩论队的四辩;我最羞耻的事情就是文章无思想无逻辑,于是我在知乎上拿了十余万赞;我最渴望的事情就是搞明白学习的原理,于是这十几万赞都是这个话题来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我有时会和人一起散步的时候会忽然忍不住模拟一个意思的表述,在别人看来就是个口中念念有词的神经病;

我曾经为了写一篇知乎回答,废寝忘食了45天300多个小时,写不出来的时候恨不得砸了电脑;

我曾经为了研究学习方法,废掉了高二整整一年,然后才发觉空想是一条死路。直到现在,我仍然忍不住会做调查和总结,反思学习中的诸多现象。

是的,这些动机可能一开始很功利,我头疼表述一开始是希望自己能够出口成章,让妹子崇拜我;我头疼写文章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笔和思想,让妹子崇拜我;我研究学习是为了变成学霸,让妹子崇拜我。

然而最后真的有妹子看到我的文章欣赏我,听到我的谈吐喜欢我,对我每一篇写下自己思考的知乎回答点赞,最后和妹子在了一起之后,我却发现,这种“忍不住”,是停不下来的。

就像金蝉脱壳一样。

即使真正最初的动机连自己都忘了,仅仅保留下这个“忍不住”,就足够了。多少人科研的动力,是出于对当前问题可望不可即的不甘心;多少人跑步的爱好,一开始又是源于对自己肥胖的极度自卑。

而这时无所畏惧的你,又碰上了更艰巨的目标,找到了更刺激的挑战,遇到了更困难的条件,于是你不得不废寝忘食,抛弃社交和恋爱,去投入那昏天黑地的苦战。于是就有了一个个「对自己狠」的人。

两条路的本质,是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

因为某种强烈的动机,或是因为强烈的成就感,或是因为强烈的渴望,持续地作用在一件事上面,你就会“忍不住”做它。

然后你会发现,你的位置,早已不知比那些辛辛苦苦走走停停的普通人,领先了多少。

当然,领先导致马太效应,落后导致久病成医,并不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星星之火也可能熄灭在湿草里,裂变反应也可能因为达不到临界体积而无法进行。

这种反应,你所骄傲/头疼的事情越是那些可以随时随地投入时间,越是容易彻底地投入,能发生的概率就越大。比如思考辩论就比学英语好进入,因为前者更容易随时进入。

本身越是懒惰的人,这种反应的门槛就越高,越是勤奋的人,门槛就越低。比如我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所以我喜欢的那三样东西,都是能随时随地思考,而且思考的时候还能充分接触问题的。

我同样也头疼过英语,骄傲过数学物理,但这种反应,由于自己太懒,门槛过高,于是这种反应没有发生。

所以一直特别佩服那些爱好数学英语的人——他们的勤奋也是能够让反应进行下去的重要原因。

作者 / edmond 高太爷签约作者,本文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太爷(gaotaiye0504 )致力于学习心理学和高效学习方法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