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立法条件已成熟 不均衡问题有待破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17-11-08

“学前教育立法,目前教育部已经列入了工作计划,但立法还是有难度的。”在11月4日举行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暨中国学前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说。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在论坛上指出,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教育法,专门对学前教育作出了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制定有关学前教育等法律。“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下,立法时机已经日趋成熟了。”王大泉说。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在论坛上指出,非常有必要制定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同时明确政府的责任,特别是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等。

论坛由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乐宝教育科技等机构共同主办。

学前教育发展还不均衡

今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

但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均衡问题。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周成奎在论坛上指出,当前学前教育还是一个短板,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比如在青岛市,近五年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9所,提供学位19万个,90%的幼儿园达到山东省办园条件标准。此外,青岛市按不低于每年850元的标准,向公办园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平均不低于每年2400元的标准向普惠性幼儿园拨付定额补助。

目前青岛市在园幼儿人数达24.1万,入园率98%,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其中80%的幼儿可进入公办幼儿园和政府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主城区2/3以上幼儿园实施就近入园。

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费广洪在论坛上介绍,目前深圳市已有1057所普惠园,覆盖率达到67%,而广州市公办园和普惠园合并起来大概达到74%。深圳市保教人员长期从教津贴每个月在150元以上,最高每月补贴至2250元。

但同时,“当人们努力保障所有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时候,往往非常容易忽略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在论坛上说,“不少地方仍存在着着重入园率,忽视质量的倾向”。

这些质量问题包括大班额、师幼比失调、幼教小学化等。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何浩等人2015年调研发现,在武陵山区某市的500多所幼儿园中,大、中、小班幼儿超过50人的分别为33%、24%、1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占兰2015年的调研发现,有些贫困地区的班额甚至高达160多人。

刘占兰的调研还发现,有的县幼儿园师幼比平均为1:23.3,有的达到1:36.1。

冯晓霞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缺乏必要的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她认为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与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现在在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教育质量评价的工作,但是总体来看,质量评价过于集中在创优、评优、评示范园等方面,相对忽视对所有的幼儿园质量进行监控。”冯晓霞说。

她建议实施国家幼儿园基本质量达标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基本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的目标。

“具体措施就是建立国家标准,这个标准不一定要很复杂,但是要以‘无伤害’作为基本原则。不要以为这个很容易做到,其实不是很容易,但是必须做到。”冯晓霞说。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在论坛上建议,把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公平。启动实施一批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大力发展公办园为重点,着力扩大普惠性资源,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人口集中的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者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设巡回支教点,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她还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贫困地区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脱困攻坚重点支持地区以公办园为主,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出台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设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项目,财政性投入最大限度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

同时,她也希望尽快出台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指南,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幼儿园免费午餐计划,改善农村幼儿园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