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碰壁”铁面发审,急调上会项目对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谭楚丹 深圳报道
2017-11-09 07:00

11月8日发审会通过2家首发企业,否决1家。至此,新发审委过会率为56.41%,与前三季度的81%相比出现较大落差。前一天(7日)6过1的审核结果余波未了,IPO低过会率带来的压力与担忧,笼罩在投行心头。

一边是“铁面”的发审,另一边是“看天吃饭”的投行,低过会率正在引导一场IPO链条革新。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解到,投行正在加紧应对新的审核尺度,比如重新梳理问题,以及辅导发行人提高应对能力等。

56.41%过会率

11月7日或将载入发审史册,单日过会率创出历史新低。两场发审会合计审核6家IPO企业,仅有1家获得通过。

11月8日,广州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回忆起7号情况谈到,“我们工作群在下午3点左右就听说上午发审会有3家IPO企业全被否。当时觉得挺意外,这届发审太严了。”

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否决的三家企业净利润规模较好。

而下午发审结果并没有改观。“后来有同行传第4家企业被否,大家心情变得不好了,这又是一波被否潮。”他告诉记者,尤其听说国金黄金被否,净利润规模超4亿,大家更是觉得意外。

尽管证监会的审核情况在晚间约12点公布,但投行圈当晚已把结果奔走相告。“情绪很失落。”该人士表示。

新发审委给投行圈带来的意外结果已经不是第一次。在10月31日的发审会上,也出现了6家企业,3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的局面。新发审委过会率目前骤降至56%,而前三季度则高达81%。

对于本届发审委低过会率的原因,投行人士有多种分析,其中多认为与发审委构成有直接关系。

11月8日,深圳一名保代表示,新上任的发审委委员超半数来自证监系统,更偏向于纠错式提问;而在往届发审委员构成中,中介机构委员占多数,提问则更市场化。

亦由于证监系统官员多出任发审委委员,上述保代表示,如今上会的严肃性明显增强。

除了发审委员构成以外,多名投行人士还反映一个问题,即新发审委与前任发审委审核标准还需要衔接的过渡期。“以前在初审会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发审会被提出来了。”前述广州一家券商人士表示。

他告诉记者,过往情况下,发审会往往根据初审会意见进一步提问;但从目前来看,发审关注事项已经超出初审范围,提问让人措手不及,如果发行人无法说清楚,被否概率就提升。

寻找新平衡

随着一个月以来多家IPO企业“碰壁”,新发审委的审核逻辑若隐若现。

投行圈一些热心人士在8日梳理出新一任发审委的审核要点。一份署名为光大证券投行质控总部人士,对新发审委的审核逻辑进行初步归纳,并向投行与发行人提供应对思路的文件受到广泛流传。

大家总结出比如“唯净利润论”已经失效,新一届发审委破除“一俊遮百丑”的逻辑。“内控”、“规范性”排在审核首位;其次看盈利能力以及行业前景。

多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过去投行过于看中项目的盈利能力,而忽略内控的重要性,在报告期末才做到“规范性”,抱着这样的闯关心态比较多。

如今,投行内部开始寻求策略调整。“我们肯定会调整,毕竟审核标准发生变化;但目前来看,标准还不够清晰。”前述上海券商保代表示。

前述广州一家券商人士表示,即将上会的项目对策略调整要更迫切,预计投行要重新梳理问题,以及辅导发行人提高应对能力;还在报材料的要根据最近审核动向进一步规范。

然而这只是投行应对发审风向改变的短期行为,更长期的动作是逐渐调整项目的标准。

但在投行人士看来,回顾资本市场过往多项改革下,监管与市场总要经历“磨合期”。

回顾今年监管层对发审委大刀阔斧改革的动作,监管层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的决心不言而喻。

尽管这也是市场努力的共同目标,但投行圈呼吁审核要点应公开化,以及应该具备连贯性。

前述深圳保代表示,发审委目前处于适应期。但不应该仅仅适应审核节奏,还可以听取市场的意见,这是双方磨合的过程。

(编辑:杨颖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