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一条相对艰难的道路,让机器去认知投资逻辑难以一蹴而就,金融的服务场景也更为复杂。我们希望给金融机构赋能,成为金融资讯领域的智能推荐管家。”
估值已经突破百亿美元的“今日头条”最近推出了一款汽车资讯App——懂车帝。加上之前的西瓜视频、抖音、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内涵段子,今日头条正在通过不断分拆、投资子产品扩大其版图。
“你能看到一个趋势,今日头条已经在从一个‘泛阅读’的大市场向垂直领域进军,但是选择汽车这个领域还是相对谨慎的。”飞笛资讯创始人、CEO丘慧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她指出,今日头条的核心能力和市场机会是“千人千面”,它满足的是大众“一般性”阅读的精准推荐需求,其特点是按照兴趣、偏好来建立人和信息的关联,这种关联的逻辑、标签颗粒度还比较粗,通过AI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发、推荐的难度相对低,从今日头条延伸出来的西瓜视频、抖音等仍然是这个维度。但汽车这个市场会更垂直,涉及对行业的理解,这可能代表了今日头条向垂直领域拓展的雄心。
丘慧慧说,今日头条教育了市场。“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荐模式正在被许多媒体、机构学习、复制。自2012年开始启动技术驱动资讯信息分发的潮流,并证明了推荐算法替代人工编辑的可行性,它是颠覆性的;随后一点资讯、ZAKER、搜狐跟进,腾讯、新浪、网易等门户直到2015年才反应过来,门户们的迟钝给了今日头条先发优势。
但到现阶段,智能推荐正在步入2.0时代,一方面智能推荐正在成为一种通用性技术,其次2.0的竞技场是在垂直内容分发领域,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财经媒体如果简单复制今日头条的模式,只会给读者用户推荐更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再比如金融机构的客户端,是一个以投资服务、引导交易的场所,今日头条模式就更加无效,因为在投资场景下,需要按照价值和投资逻辑来推荐,而非兴趣。
如何看待智能推荐在2.0时代的机会与挑战?在这一领域深耕了4年的丘慧慧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2016年以来,飞笛资讯已成为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安信证券等大型证券机构和招商银行的服务提供商,目前正在协助金融机构设计和实施证券版、银行版的“今日头条”。
“这是一条相对艰难的道路,让机器去认知投资逻辑难以一蹴而就,金融的服务场景也更为复杂。我们希望给金融机构赋能,成为金融资讯领域的智能推荐管家。”丘慧慧说。
人机协同:人与机器各自干擅长的事
《21世纪》:算法推荐模式被各界看好,典型的如今日头条App,各大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加大对技术算法的投入。有人说传统的媒体型分发模式将要被淘汰了,你怎么看?
丘慧慧:传统媒体的分发模式会被变革,但传统媒体找到自己定位,不会被淘汰。
放大到一个更大的内容生态来看,优秀的传统媒体基于它的新闻采编资格(一手信息获取力)、团队优势、品牌积淀,只要坚守优质内容底限,更爱惜品牌公信力,其历史形成的“自传播”半径仍然是很大的,本质是内容驱动分发。
被变革的是内容集成和分发的模式。在过去的内容稀缺时代,以新闻采编的生产机制来支持内容收集、生产、制作,以报纸作为传播载体是有效的。但在内容严重过剩的时代,海量信息的收集、分类、推荐,尤其是分类能力上,传统采编方式已无法解决信息要快而全,还要井然有序、精准推荐的问题。
《21世纪》:你提到在今日头条之后,智能推荐已经来到了2.0时代,相比1.0时代,现在有什么新特点?
丘慧慧:2.0时代对人机协同的考验会更大。1.0时代证明了算法推荐替代人工编辑的可行性,但只解决了基于兴趣、偏好“推荐什么”的问题,核心在于用户行为数据的获取及信息与人的关联算法,这对内容侧机器的理解力要求不高,大部分可以通过关键词进行识别。
但是往垂直领域做智能推荐,比如证券投资这个场景,智能推荐的逻辑要转换为投资需求、价值的维度,比如市场追逐的“美丽中国”概念受哪些信息驱使?哪些政策、产业信息与此相关?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交给机器去完成。
飞笛资讯的实践是,由人来大量收集和分解研究机构关于宏观、产业、主题和个股的研究方法,以及A股市场上常用的投资方法,归纳出其中的驱动因子,形成飞笛资讯独有的知识图谱,用于驯化机器,形成一套智能标签体系。
这已经远远不是“文本关键词”匹配,而是信息的潜在价值理解,与信息深层次的价值关联。这个过程的实现要通过人引导机器,定义机器的动作,推动机器学习的提升来达成,是人与机器的协同。
2.0时代智能推荐的另一个门槛在于场景。垂直领域的服务场景复杂度融合了许多业务的逻辑,“隔行如隔山”本身就是一道深不可测的门槛,而对场景的理解深度决定了信息与人的关联度和算法的生成,在这个算法中,用户行为数据可能只是阈值之一,还有大量的业务逻辑需要人去完善补充。
《21世纪》: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飞笛资讯的智能标签系统?
丘慧慧:简单来概括,飞笛资讯的标签体系要解决的是信息如何变得“有用”的问题。
首先通过我们独有的知识图谱驯化机器,飞笛资讯对收集到的每一条信息都可以打上越来越丰富的标签,这个标签不是简单的描述资讯主体的关键词,而是从投资市场角度分析影响行业、公司、股价的驱动因子。
比如给一条信息贴上“天然气”、“价格上涨”这类标签,很容易做到,但是贴上“天然气价格-行业本身景气度指标-产业链景气度指标-业绩”这类标签并建立相关性就很难。
飞笛资讯标签体系的构成都围绕着投资需求和价值预判来完成,辅助用户投资决策,帮助用户在海量资讯噪音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辅助用户快速判断其影响范围和程度。
金融资讯生态变化:刚需从机构转向个人
《21世纪》:在智能推荐之前,新媒体对中国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你觉得这几年财经内容产业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丘慧慧:金融资讯、财经内容在需求端的爆发应该是始于2001年中国入世前后,现在仍占据财经报道主流的多家媒体基本都诞生于这几年。那个时期财经信息相对稀缺,也正是财经媒体的黄金时期,门户崛起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也仍不大,这是内容供给侧相对强势的时代。
正是由于强势,纸媒与门户网站都疏于在垂直细分领域转型与深耕,这给了后来万得、大智慧、同花顺、东方财富们以机会,它们更专注于价值维度的数据挖掘和产品服务能力构建。比如万得,它走的是一条信息封闭服务的道路,以价值与服务建起了收费墙,万得应该最接近于“中国版彭博”,只是它无法突破新闻采编的门禁。
在这一轮转型中错过了向产品和服务深耕,是决定后来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比较乏力的关键。
《21世纪》:如果说产品和服务是上一轮财经金融资讯决胜的关键,那智能时代决胜的关键又是什么?
丘慧慧:智能推荐来临后,新的时代命题又来了。在财经信息中,用户侧的痛点是什么?假设你是普通的证券投资散户,持有方大炭素,需要炭素价格的异动播报,这类信息通常由专业的产业数据服务提供商提供,每年以打包一个账户的方式销售,成本在两万到几万元不等。对于一个只需要获得炭素单一数据的散户而言,几万元是个非必要成本。
同样,相似专业数据服务都要付出较高成本才能获取,比如彭博、万得。但是我们知道,彭博、万得是为专业投资机构,或有机构属性的专业投资者(如研究员、投顾)服务的,它并不针对个人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这导致了信息的不平等。
随着金融机构移动化布局的逐步完善,移动支付渗透率越来越高,中国个人投资者的教育水平、投资意识在上升,对高质量金融信息的需求也在上升,这部分人越来越具备高价值信息的判断、支付能力,但他们的需求没有在供给端得到满足——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也非常具有挑战。
《21世纪》:具体的挑战是什么?
丘慧慧:挑战之一在于,提供金融信息的参与者更多了。有在上一轮金融信息服务中胜出的万得、同花顺,他们很早就在布局智能板块,也有像飞笛资讯这样,从资讯维度切入的新兴供应商,还有金融机构本身也在着力对资讯服务进行研发。
挑战之二在于,生态更复杂了。在内容侧,有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社交媒体的观点评论、金融机构的研报、数据公司的行情和产业数据、上市公司的公告等等,对不同信息源的标签化、数据化处理都不是一件易事;而在用户侧,不同于今日头条、腾讯快报这类解决“一般性”阅读需求的大平台,它们针对的是一个基数比较大的群体,用户数据庞大而集中,MAU(月活跃用户数)基本在亿级以上,而金融行业高质量的用户数据相对分散,目前相对活跃的证券机构月活也就在大概百万级以上。
内容的复杂度、数据的分散化、场景的专业性决定了金融资讯的智能推荐的实施难度,但飞笛资讯愿意接受这个挑战。(编辑:何苗)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