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此影响,当日互联网公司股价出现下跌。截至记者发稿之际的北京时间11月21日晚上10点半左右,美股市场的趣店跌幅19%,拍拍贷、宜人贷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
11月21日晚间,一份标注“特急”的《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下称“《通知》”)在业内流传开来。
《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各级小贷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贷公司,禁止新增批设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从知情人士处证实了该通知的真实性。截至当日晚10点左右,多地金融办人士表示已收到上述通知。
前述知情人士还表示,近期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互金整治办”)会召集央行、银监部门、地方金融办开会,可能会对规范现金贷进一步探讨。
受此影响,当日互联网公司股价出现下跌。截至记者发稿之际的北京时间11月21日晚上10点半左右,美股市场的趣店跌幅19%,拍拍贷、宜人贷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
现金贷风险
不难看出,现金贷显然是触发互金整治办下发该文件的重要因素。
《通知》称,近年来,有些地区陆续批设了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或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网络小贷业务,部分机构开展的“现金贷”业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其实早在2017年4月,官方下发的《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中便提及现金贷,其中明确指出部分现金贷平台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利率畸高,二是风控基本为零,坏账率极高,依靠暴利覆盖风险,三是利滚利让借款人陷入负债危机。
此后,部分违规现金贷公司被关停。宁波市互联网金融清理整顿办公室相关人士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鄞州区在9月份关停了两家涉及利率过高和暴力催讨问题而被投诉较多的现金贷公司。
不过10月下旬以来,伴随着趣店上市,“现金贷”引发舆论强烈关注,社会各界对“现金贷”的超高利率、风控方式、暴力催收等表示担忧。与此同时,“现金贷”监管存在诸多难点,包括互联网突破了属地监管限制;各种手段规避36%利率上限;“暴力催收”难以认定等。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诟病最多的还是利率畸高问题。从现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可以看出,民间借贷是有上限的,官方一直咬住年化24%,业内一直执行36%。作为非金融机构放贷其利率一般认为还是应该遵守如上利率限制的;从刑法角度讲,一线办理“骗取贷款罪”,小贷公司已经成为刑法保护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因此,到底小贷公司,或者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究竟是否要把贷款利率严格控制在“民间借贷利率”之内,值得深入研讨。
一位小贷行业资深业务人士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金贷的归属目前还存在模糊的地方,从本质上看它不属于互联网借贷,也不属于金融机构,更多是在做小贷业务的公司,应该属于互联网小贷。“谁来监管的问题还存在盲区,很多机构也没有相关牌照,这也是地方和银监会未来一定会整顿的重要原因。”
网络小贷暂停批设
《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各级小贷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贷公司,禁止新增批设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据悉,本次下发《通知》除现金贷存在的风险隐患外,地方批设网络小贷牌照失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底,全国共批准了153家网络小贷牌照(含已获地方金融办批复未开业的公司),今年前7个月的牌照发放数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
从重庆最先发端,互联网小贷已在全国多地开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工商系统以“互联网小额贷款”为关键词搜索,看到黑龙江、海南海口、江西抚州、广州、深圳等地均有相应的公司批设。互联网小贷公司的股东中,不少明星企业现身。
比如广东目前有33家互联网小贷公司,发起人包括保利房地产股份公司、熊猫金控、唯品会、拉卡拉、金螳螂、途牛、TCL、恒大、同程旅游、众信国旅等。
江苏目前也已有10家互联网小贷公司,包括无锡市金鑫互联网科技小贷、南京市焦点互联网科技小贷、南京市三五六互联网科技小贷、泰州和创互联网科技小贷、苏州紫光数码互联网科技小贷公司等。
在重庆,互联网小贷公司的发起人更是汇聚了阿里巴巴、京东、乐视、小米、百度、海尔等诸多知名企业。盛大网络、万达集团、腾讯财付通等也均成立了互联网小贷公司。在尚未取得消费金融牌照之前,白条、花呗、百度有钱花等产品的放贷资质均由其相应的互联网小贷公司承担。
互联网小贷牌照的核心价值在于,借助于互联网,地方性的金融牌照突破相关规定对小贷经营的区域限制,成为全国牌照。然而互联网小贷公司借助跨区经营,极大放大了风险,也成为了监管套利的一个重要工具。近期一些公司借助互联网小贷的牌照而大肆发放现金贷,其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合规问题已引发了舆论的诸多诟病。
同时,对于地方金融办而言,一个区域的地方金融办如何管理一个跨区域的互联网小贷公司成为一个极大的挑战。一些专家认为,互联网小贷是否应该跨区经营,应该重新考虑其合理性。或者,如果允许其跨区经营,则应该考虑由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统一监管。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