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外界一句“马化腾要开医院了”,企鹅医生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医联创始人兼CEO、企鹅医生CEO王仕锐时,他一边眉头深锁,否认马化腾开医院的传闻,一边展露无奈地讲述:“最近两个月有将近200个诊所和单位邀约,来自政府、三甲医院、房地产、行业合作伙伴,药厂、耗材厂都邀约我们去开诊所,开都开不过来。”
王仕锐面临的困扰,来自于企鹅医生背靠腾讯这一大股东,也来自于国内兴起的全科诊所建设风潮。各个玩家进场的理由略有差异,但几乎离不开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商业保险、重视疾病预防等政策东风的吹拂。而国内存量的诊所数量本来就很庞大,市场长期存在“小散乱”现象,似乎注定了诊所界的竞争将日益严峻。
巨头进场 牌照难拿
不久前,企鹅医生一口气宣布建成3家线下诊所,其中成都诊所已经拿到了诊所牌照在试运营,北京与深圳的诊所计划于今年底运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得知,企鹅医生北京诊所,建在商圈里面,为2000平米的规模,跟其他高端诊所一样,该诊所也是一家囊括门诊、药房、检验、影像等配件齐全的小型医院。
企鹅医生将这样规模的诊所定位为旗舰店。王仕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三家诊所投入都是几千万,主要花在设备、装修、租金、人力,前两者加起来占了超过60%。目前的定价,北京、深圳诊所挂号费暂定500元至700元,成都诊所定价500元以下。
“预计成都每个人500元的挂号费,一天门诊量37个人就能实现盈亏平衡。但这不能当做一个标准模型,成都刚开始90%的人都是过来参观的,顺带做一个检测。”他说。
不过,诊所扩张的步伐注定缓慢。从最早的诊所牌照申请开始,到开业前的选址、定价、招募医生、信息化,开业后的引流、打通医保支付、标准化扩张等,每一步都给从业者提出不小的考验。
企鹅医生也没能绕过这些坎儿,原本预想11月初拿到第二张诊所牌照,还是因为审批流程而往后延。
王仕锐告诉记者:“开诊所之前有预审,三次预审都通过了,我们才继续装修、买设备。但还有复查,看诊所是不是跟预设的一样,发现小问题都要修改。比如院内感染,诊所里放了植物,虽然植物是假的,但植物下面的土是真的,土是过不了复查的。这就拖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才复查完。”
诊所牌照审批难一直是从业者吐槽的重点,此前就有“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因拿不到诊所牌照不得不曲线救国进驻企业的案例。今年年中,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的最新通知,替换了1994年的版本,开诊所的门槛才大大降低。
但等待牌照的企业太多了。王仕锐的感受是“每一刻都在排队”。平安万家医疗则直接放弃大规模自建诊所的路子,其总经理许志红表示:“很多地方尤其是北上广的实体诊所牌照申请并不容易。”
投资大 前路不易
落地旗舰店之余,企鹅医生计划在全国开设500家自营“卫星店”,诊所规模300平米左右,一间大概是500万的投入。而这样的连锁化扩张,也是诊所界新兴的热潮。根据记者梳理,目前国内诊所建设遍地开花,建设模式琳琅满目,不同的分类维度都有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布局。
如自建、加盟模式中,企鹅医生属于自建,不久前牵手海虹控股的百汇吉通过直营+加盟诊所的方式扩张到723家;按选址上区分则有定位社区、超商、药店等模式,连锁诊所的老牌选手强森医疗、蓝卡医疗等定位社区,援引国外“一分钟诊所”、“便利店诊所”往往定位商圈,药店则多为中医诊所;按医生执业模式上区分则分为专职医生、多点执业、主打共享概念的诊所大楼等。
但标准化是实现连锁扩张绕不开的环节,这方面有平安万家医疗走线上标准化模式,丁香诊所等走的是线下,但更多的是将两者结合。
王仕锐坦言:“诊所的国家标准目前是空缺的。连锁诊所要做到所有产品目录、就医流程、临床路径、人员培训标准化,还要有统一中央管控负责所有诊所的统一标准执行落地。”
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的诊所数量为928832个,同比增加4130个。许志红指出:“民营诊所以前既没有统一的系统化管理,又没有明确的政策支付支持,大部分是单体或者是小型连锁诊所,即便是以收购的路径进行整合,效果也十分有限。”
即便完成了标准化,医生供应也是一大难题,几乎所有诊所从业者都在苦恼全科医生匮乏的问题,而医生资源直接影响了诊所的医疗质量提升,从而影响获客、营收能力。
围绕优质医生的争夺也此起彼伏,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王仕锐透露:“优质的全科医生现在年薪已经到了50万至200万不等。”
(编辑:陆宇,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xiaoml@21jingji.com,luyu@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