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吴建伟:实业“自金融”需求倒逼银行业转型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包慧 北京报道
2017-12-06 10:36

12月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二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金融主论坛上,浙商银行副行长吴建伟表示,在实业的“自金融”需求之下,大企业兴起进军金融热,但对银行来说,是倒逼银行业服务转型升级的好时机。

如今的银行业,究竟仍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还是已近黄昏的夕阳产业?

一方面,从财报数据上看,银行并不是那么好。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等指标持续下滑,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同时商业银行的资本占用一直较高,净资产收益率(ROE)相对较低,因此多年来国内上市银行长期深陷于低估值困境,市盈率一直处于低位,在资本市场上难获投资者青睐。

另一方面,这个“恐龙”又让人“羡慕妒忌恨”。

近年来,各大互联网企业和大型传统企业都纷纷难掩从事金融业务的冲动,不约而同地、不惜血本地申请或购买金融牌照。这是为了什么?

吴建伟表示,首先,政策层面金融领域对民营资本的解绑,是重要的客观因素;但显然,实体经济真实需求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才是更重要的主观成因。

第一,线上经济的竞争挤压,要求传统企业必须做出改变。以零售为例,数据显示,线上零售已保持了长达十多年的繁荣,2016年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大关,较上年增长26.2%;而大多数线下零售渠道则几近零增长,甚至呈现负增长。传统企业如果再不加快经营转型、不能为客户提供接近线上的金融体验,就将被逼到生死存亡的边缘。

其次,金融科技的发展,使企业依托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内部闭环的金融服务,并与其主营业务互为一体、互相促进成为可能。大型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ERP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逐步互联网化,与银行、税务等外部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很多企业已经有能力把每一笔应收账款管理起来,有能力把每一客户的消费行为管理起来。

吴建伟将大型企业的这一行为定义为“自金融”需要。但“自金融”依然是一件“奢侈品”,多数企业可望而不可得。正是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发挥金融全牌照服务商的力量,借力金融科技,将按需定制的金融服务嵌入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提供包括支付、结算、融资、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赋予大型企业、小微企业乃至消费端等各类群体“自金融”的翅膀,降低成本,助力实体经济腾飞。

成为“自金融”的整体服务方案提供商,已被浙商银行视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各业务条线近年来都对此进行了探索。

例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浙商银行从供应链核心企业以及票据这个制造业的主要结算方式切入,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池化融资”业务模式,推出了以票据池、出口池、资产池产品为代表的“涌金”系列池化融资服务模式。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均可将原本“趴”在账上的票据、信用证、大额存单、理财产品及应收账款等资产在线入池,质押生成池融资额度,办理各类灵活的融资业务,以此减少企业日常备付资金,从而节约利息支出。

在此基础上,浙商银行还通过易企银和应收款链平台等流动性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挖掘商业信用价值,实现内外部、上下游的资源调度和统筹管理,在供应链上构建“自金融”商圈。截至今年9月末,浙商银行通过打造“流动性服务银行”、赋予供应链“自金融”能力的方式,累计服务了近14000家实体企业、为其减少约20%的传统融资,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增效能”。

其次,在小微金服领域,浙商银行围绕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量身定制了包含4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全程陪伴小微企业向中高端价值链迈进。浙商银行还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前沿技术,实施小微金融2.0的流程再造工程,通过“机器换人”不断提升在线金融的用户体验。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随时随地扫码申贷将成常态。

以浙商银行全线上操作的“点易贷”为例,小微企业客户只需通过手机APP“点一点,拍一拍,刷一刷”等操作,几分钟内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和在线审批。利用这样的方式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交易成本,提高它们自主参与金融交易的能力。

此外在浙商银行看来,向消费端延伸、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消费融资,将是下一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

近些年,大型企业“自金融”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内部子公司的财资管理、供应链的账期管理和融资等领域,局限在B端。而企业申请、购买金融牌照热潮的背后,反映的正是“自金融”借力互联网化、向C端客户进军的新趋势。

鉴于多数企业缺乏做金融的能力与资质,为企业“消费端自金融”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发展蓝海。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