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如何赢得“人才战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杜弘禹
2017-12-09 07:00

经济发展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倚重人才的驱动。

这并不难理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无数可能,而中国许多城市的经济也正逐步走出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代表着创新和活力的各类人才,正成为所有城市都渴求的新鲜血液。

当几乎所有城市都意识到自身支撑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不足时,一场竞争随之而来。今年以来,“人才争夺战”更是趋于白热化。各地开出的人才优惠政策方式之多、力度之大,不可谓不诱人,涵盖住房补贴、优先落户、研发补助、创业补助和创新激励等各个方面。

南沙亦不例外。今年10月南沙就出台了“人才十五条”。这一人才“政策包”所瞄准的对象上自诺贝尔奖获得者,下至本科生,一一对应给出高自上千万,低至数千元的奖励或补贴。

如果仅从政策层面比较,无论从广州、珠三角还是全国来看,南沙这一人才优惠政策都是富有竞争力的,最起码是不落后的。

但是,这并不是南沙人才战略的全部。或者说,仅依靠简单的优惠政策,现实中仍难构筑起绝对的人才吸引力优势,能否留得住人才,并将其创新成果在当地转化为产业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南沙更为全面深刻的战略部署是: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如果拆解来看,不难发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国际”与“自由”。

“国际”的前提是开放,这既是趋势使然,也契合广州希望成为能够链接全球资源的“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定位。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以开放的姿态和国际化的追求标注人才战略,也意味着南沙拥有更为广阔、长远的视野。

前不久的“2017大湾区人才发展战略(南沙)峰会”上,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给南沙“支招”时就提出,南沙人才战略必须以更开拓的视野来推进。

事实上,南沙的这一思路已有成果。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作为“电子纸”发明人和“领跑者”的陈宇。这位海归高层次人次落户南沙后,又带领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屏幕”。

而“自由”则一方面意味着需要扫清各种制约人才流入乃至对外输出的机制体制障碍和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对人才落户后的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享受平等社会公共服务的便利性等。

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也认为,加速人才流动各种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应成为当前人才战略的重点,“不要把人才挡在‘门外’,也不能将他们困起来”。

按照南沙在上述峰会上透露的信息,未来南沙还将健全引才招才用才机制、拓宽全球视野吸引人才;在创新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和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上作进一步探索。(编辑:何苗)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