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信医疗与春雨医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信医疗下属医院搭建互联网诊疗平台,并在建设和运营推广该平台、探索“互联网+医养+医药+医保”运营模式、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领域建立三方合作关系。当天,双方合作共建的首个项目中信医疗互联网诊疗平台正式露面。
这两家企业都是医改、社会办医等政策红利的受益者。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记者获悉,始终走在公立医院混改路上的中信医疗,计划借此打通“医、康、养”模式。而对于春雨医生来说,这样的合作是其推进“拥抱医疗”战略的需要,以此深入医院内核提供专科化、人工智能等服务,并且探索价值变现。
事实上,随着裁员、转型等消息陆续曝出,去年互联网医疗便笼罩着资本寒冬、缺乏盈利模式的质疑声,如何交出商业模式答卷成了一众从业者共同面对的考题。跟去年不同的是,老牌互联网医疗企业近期在融资、IPO方面喜报频传,互联网医疗离“上岸”似乎又近了一步。
依旧是在线问诊
记者获悉,双方此次合作内容包括构建中信医疗及其下属医院“+互联网”业务;探索集团化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业务协同;协助打通医院上下游药品、保险等产业链;探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业务合作。而在线问诊是春雨医生和中信医疗合作的第一个切入点。12月初,中信惠州医院上线了新版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预约、查报告单、缴费等功能。据春雨医生副总裁闫世方介绍,中信惠州医院的140名医生中,已有93人提供线上服务,试运营以来,累计线上服务患者2067人,妇科、消化内科、儿科等患者占比排名靠前。
在线问诊并非新鲜事物,国内在线问诊自2014年集中爆发以来,至今已成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标配”。但对于中信惠州医院来说,推出在线问诊平台意味着其成长到了新阶段。中信医疗总经理张继胜指出:“之前医院主要围绕运营层面进行信息化、互联网化改造,这次是面向患者的互联网诊疗,本质上是个互联网医院。”
跟其他医院不同的是,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的中信惠州医院,去年刚刚完成国有化改制,现已成为中信集团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三级综合医院。
张继胜告诉记者,“原先医院功能单一,改制之后就是个综合性医院的雏形,在雏形基础上专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延伸出了现在互联网诊疗服务的需求。”
有了需求之后,中信惠州医院在一众互联网医疗企业中牵手了春雨医生,这也推进了后者的“拥抱医疗”战略。
春雨医生CEO张琨表示:“主要方式是帮助医院构建互联网服务能力,我们把原来纯线上的业务跟实体医院、医生结合起来,使得业务丰富程度、产品线长度、跟医疗服务核心业务的渗透深度都发生变化,有机会把用户需求引导到线下,形成完整的服务。”
闫世方将此总结为春雨医生从在线问诊平台,演进为互联网诊疗平台。记者对比发现,这样的演变背后是服务链条的重新梳理。定位在线问诊平台时,春雨医生的服务围绕在线问诊,带动开放平台、广告、医药电商、生态合作。而定位互联网诊疗平台,业务被梳理为入口、服务、价值三端:入口包括健康教育、医院合作、流量运营;服务即在线问诊和在线门诊;价值包含保险、药品、大数据、金融服务和企业服务等。
“我们已经把在线问诊、在线医患关系的建立标准化做成组件,赋能给微信服务号、App、H5页面等,这也是定义行业的业务和技术标准,从而赋能给宝宝树、大姨妈等垂直社区,以及医院的服务号等,所以我们不会建立互联网去颠覆合作伙伴前期建设的投入,而是把特色服务嵌入到原来的系统中。”张琨说。
商业模式叩问
虽然有了切入点,但想真正尝到互联网医疗“甜头”,商业模式是绕不开的环节。据悉,二者还将加快在中信医疗其他下属医院内建设互联网诊疗平台,双方也将继续相关探索。
张继胜透露,中信医疗下一步将探索“医、康、养”模式,“我们旗下的专科、综合医院可以发挥医疗机构的辐射功能,比如中信惠州医院可以面向香港、深圳、惠州等地,打造老年病区、医养病区等,面向高龄、患慢性疾病、半失能失智等老人群体。”
春雨医生也想在这一平台上做文章。根据张琨的描述:“我们通过跟保险服务、健康管理、智能设备公司等合作,围绕专科化、属地化策略拓展业务,专科化是因为每个专科的特点、服务人群、消费习惯都不一样,打磨之后可以根据与不同的医院合作,然后为属地的用户群体打造长期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相比之下,互联网医疗企业施展拳脚的需求更加迫切。互联网医疗似乎一路走来都伴随着质疑声,妈咪知道创始人梁亮如此总结自己受到的争议:“当我想去做互联网医疗项目的时候,很多人的质疑是我们不懂互联网。去年我们开始从线上走到线下,大家又说我们不懂医疗、线下,说线下医疗不是互联网人能干的。”
这种质疑声在去年更是集中曝出。国内互联网医疗从最初的蓝海,走过资本热逐时的创业大热潮,慢慢因为早期流量红利结束刮起了资本寒冬、盈利模式不清晰、裁员转型甚至是倒闭的冷风。
“之前医疗跟互联网、移动相关的估值都会很高,现在好多估值下降或者融不了资。”深圳融昱资本执行合伙人龙宇翔告诉记者:“医疗领域的服务门槛本来就很高,很多投资人以前投的项目现在还在保持,毕竟有用户、流量、垂直技术含量。但这是个检验的过程,流量和掌控力很高,怎么来赚钱,很多企业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解决商业变现已经成为共识,张琨坦言:“跑马圈地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更加关注业务价值,为患者、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很多业内的公司占据了流量入口,但是在垂直领域需要深耕、适应垂直领域的发展节奏,不能完全依靠互联网思维。”
各个企业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正逐步展开,但哪种模式能走到最后,谁也说不清楚。如丁香园通过跟腾讯、礼来的三方合作,摸索了让药企付费的慢病管理路径之后,又在今年推出在线问诊付费。好大夫创始人王航指出服务付费是现在的主流探索,他说:“大的趋势是从买产品向买服务转化,要认可医生的服务,体现医生的服务价值。”
(编辑:骆轶琪,邮箱:luoyq@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