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稳健货币政策应 仍是2018年主基调

21世纪经济报道 顾月 北京报道
2017-12-13 07:00

按照惯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年底召开。其中,2018年货币政策将如何设定的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之一。

此前,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对2018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定调,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经济分析师和金融机构人士,他们大多预期,2018年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稳增长和防风险,并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此基础上,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仍将是稳健。

稳健是货币政策主基调

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在改善,GDP增速也将超过6.5%的预期目标,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将为货币政策打开更大空间。如多位外贸型实体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外贸数据明显好转,出现回暖趋势,且从订单量和客户咨询来看,该趋势在2018年可能会得到延续。

但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一些经济体央行纷纷加息、缩表、退出QE等,其周期变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存在一定掣肘。美联储加息也可能进而引发全球资金流动转向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多位经济分析师和金融行业工作人员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预期“稳健”仍然会是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但是,在稳健的基调下,应该是略微偏紧、偏松,还是不偏不倚,则有些许争议。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近日发布《2018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计,2018年的货币政策将从此前的稳中偏紧向真正“不紧不松”的中性回归。所谓“不松”是指控制企业杠杆率扩张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不紧”意味着央行仍然会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以确保流动性基本稳定,加息或降息的可能性都较小。

而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则发文表示,在监管部门对经济形势较为乐观的情况下,央行也多次强调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预计2018年货币政策还将延续紧平衡。

此外,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分析称,2018年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步伐、上调法定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很小,会主要通过逆回购、MLF、SLF等公开市场操作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并在必要情况下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从而引导市场利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中国跟随美联储加息的条件并不成熟,且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利差,可以承受美联储继续加息。“虽然美联储缩表加息、特朗普减税等从理论上都会带来资金流向美国的市场结果,但国际收支平衡只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融资成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也是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的,目前中国经济在去杠杆、宏观审慎管理方面都是偏紧的,货币政策最好还是保持稳健。”

“从9月份开始,明显感觉出央行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稳定流动性方面加大了力度,四季度的流动性还是相对平稳的。”北京某银行交易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流动性太紧张的话反而增大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明年初会有一次定向降准,11月企业信贷和社融数据增多也有银行为达到定向降准条件,而加大对实体经济投放的因素。”

“去杠杆”的平衡术

12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工作会议指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而从央行M2增速下跌并维持9%左右的低位来看,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不过,多位经济学家都提醒道,虽然目前M2增速的指示作用日益弱化,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仍然可能对经济造成影响。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在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加息、缩表或退出QE收紧全球流动性的背景下,国内基础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将更为凸显,如果央行不能持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那么信贷增速可能难以持续。随着信贷增速的放缓,信用紧缩效果体现,经济增速下降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珠三角地区某国有大行信贷部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M2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减少。“目前珠三角地区实体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在恢复,今年我行对企业的信贷投放量也在上升,所谓M2增速放缓应该是金融去杠杆的效果。”该工作人员表示。

而从信贷和社融的数据对比也可以看出,今年银行信贷投放加大,社融数据超出预期。央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11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5%,预计今年社融增速可以完成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12%的预期。

央行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出:“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

那么在此情况下,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等要如何在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中国经济增长,避免因为过快或不适当方式的去杠杆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是必要手段,并且只有先把杠杆降下来,才能为今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度较高,这必然带来杠杆率高的问题。不能机械的通过收紧流动性来降低经济领域的杠杆率,还必须要配合改革与发展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去杠杆。”温彬表示,“一是在直接融资领域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二是有序推进债转股工作,促进国企的转型;三是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如一些商业地产、PPP项目等都可以通过ABS等手段,将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温彬说。

连平认为,在去杠杆效果显现后,M2增速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目前M2的实际增速稍微偏低,因此当去杠杆到一定阶段后,M2的增速应该适时回调,10%左右是较为合理的区间。

“去杠杆要注意节奏,不能为了去杠杆而去杠杆,央行的货币政策也要更加注重结构问题,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连平表示。

(编辑:谭翊飞)

X

分享成功